岂有秦人住,何来浪得名。
山中难避地,河上得孤城。
桃柳谁曾植,桑麻近可耕。
君看问津处,烽火只纵横。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写桃源的自然环境,次联写桃源的历史背景,三联是说桃源人生活情况,末联写桃源的形势。“君看问津处,烽火只纵横”是全诗的警策之笔,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译文:
岂有秦人居住在这里,何来浪得名声。
山里难以躲避战乱,河流之上才有一座孤城。
桃柳是谁种下的,桑麻近处可以种植。
你看那寻求渡口的地方,只有烽火在四处纵横。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家忧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岂有秦人住”一句,诗人以反诘的语气,表达自己对桃源县名实不符的怀疑,暗含了他对朝廷苟安求和的不满。秦人,指原为秦国统治下的人民;“岂”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哪里;“浪得”,“徒有其名”,虚有其表的意思。
“何来”两句,诗人从历史角度指出,桃源并非始自秦朝,而是东汉陶渊明笔下的虚构,他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而桃源县名又是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传扬至今的。“何来”,即从何而来,如何而来的意思;“浪得”,与上句相同,意为徒有虚名,无实际根据之意。
“山中难避地”,这一句写出了桃源县地势险要的特点,同时也暗含了当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局势。“难避地”,指地势险峻,不易躲避;“避地”,指躲避战乱。
“河上得孤城”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桃源县的地理环境。“得孤城”,指桃源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烽火只纵横”则暗含了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得孤城”与“难避地”,“烽火只纵横”与“近可耕”相对照,突出了桃源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艰难处境。
“桃柳谁曾植?”这句诗表面上看似在赞美桃树、柳树的美丽,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身处异地,自然无法再像当年那样亲自栽种这些花草树木,只能通过想象去怀念它们。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以问津处的烽火纵横作结,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之情。“君看问津处”,这里的“问津处”既指桃源,也指整个国家和民族。诗人用“烽火只纵横”来形容当时的局势,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与不安。“烽火只纵横”既是对前文“烽火只纵横”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整首诗歌主题的深化与升华。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叙述,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