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西吉水人,字晋卿。
刘应秋子。
崇祯十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以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忤思宗,谪福建按察司知事,移疾归。
弘光帝立,召起故官,不赴。
南都陷,携家将入福建,与杨廷麟共谋兴复,隆武帝授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南赣。
卒谥文忠。
生卒年:?-1646
明江西吉水人,字晋卿。
刘应秋子。
崇祯十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以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忤思宗,谪福建按察司知事,移疾归。
弘光帝立,召起故官,不赴。
南都陷,携家将入福建,与杨廷麟共谋兴复,隆武帝授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南赣。
卒谥文忠。
生卒年:?-1646
诗歌原文如下: 小桥行过柳溪湾,为访园亭竟日闲。 出郭已知依绿水,登楼更喜见青山。 寒泉落木疑丘壑,瘦马深衣自往还。 剩采东篱寻旧约,君应无梦到尘寰。 注释与赏析: 1. 诗人简介:刘同升,字晉卿,明江西吉水人,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的创作风格清新脱俗,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大自然的美,并以此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志向。刘同升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注释】 1. 朝看山出云:早晨看到山从云雾中露出(来); 2. 春看云入笥:春天看到云彩进入竹筒(形容山高); 3. 山行若无蹊:在山上行走却好像没有小路; 4. 恰有青童至:恰好有童子来到(山间); 5. 指点绝壁间:在绝壁上指点(山峰); 6. 仙台藏胜地:仙台藏在美丽的胜地之中; 7. 藤枝匪易攀:藤枝很难攀爬; 8. 屐齿犹可置:鞋子的齿还可以用来踩踏; 9. 日午闻鸡鸣
【注释】 句曲山:在今江苏句容市。地肺通幽处:传说此山是地肺的通途,有灵气。泉流决决闻:泉水奔腾激荡的声音,如雷鸣一般。 山形同一色:山峦与山峰的颜色相同,都是青色。仙籍注三君:仙人的名册里记载着三位君王的事迹。 衣润恒烧术:衣裳被泉水湿润后,常有一种神奇的香气。人来欲赠云:有人来到这里,想要送给我一些云朵。 青童烦指点:年轻的道士(青童)麻烦你为我指点迷津。十赉拓遗文:请赏赐给我那些珍贵的文献
【注】百花溪:指四川新繁县的百花潭。玉笥(shì事):石笋,状如玉器的小山。朝看:早上看到。上:登上。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人间事:世俗之事。无复:没有。行行:行走的样子。蹊(qī基):小路。有时:偶尔。时与飞鸟值:有时和飞翔的鸟儿相遇。指:指点,指出。仙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悬猿:攀援的猿猴。履屐(jī机):鞋子。聊可置:暂且可以放置。山鸡:即黄鹂。钟声:寺庙中的钟声。下界:指人世。寂历
明江西吉水人,字晋卿。 刘应秋子。 崇祯十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以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忤思宗,谪福建按察司知事,移疾归。 弘光帝立,召起故官,不赴。 南都陷,携家将入福建,与杨廷麟共谋兴复,隆武帝授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南赣。 卒谥文忠。 生卒年:
潘曾纮,明代诗人,字昭度,乌程人(今属湖州)。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也擅长诗词创作。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基本信息:潘曾纮的生卒年份不详,但据记载他生于明朝时期。 - 家庭背景:他的家族在乌程(今属湖州)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2. 政治生涯 - 巡抚南赣:潘曾纮在崇祯年间担任过南赣地区的巡抚,期间可能参与了许多政治事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 收集资料
明江西吉水人,字晋卿。 刘应秋子。 崇祯十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以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忤思宗,谪福建按察司知事,移疾归。 弘光帝立,召起故官,不赴。 南都陷,携家将入福建,与杨廷麟共谋兴复,隆武帝授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抚南赣。 卒谥文忠。 生卒年:
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是明代的诗人。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才华和诗作中,也在于他对后辈的影响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传承作用。以下是具体介绍: 1. 生平背景 - 出生与成长环境:潘文奎,浙江永嘉昆阳村人,字景昭,愚庄其号也。他的治书生涯始于三十岁,当时他以“清慎宽厚”的名声被时任地方官员所重视。 - 仕途经历:潘文奎的仕途颇为顺利。建文二年(1400),他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