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器,原名刘铉,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94,卒于公元1458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宗器,号假庵。
永乐十七年以善书征入翰林,次年中顺天府举人,授中书舍人,预修三朝实录,历教习庶吉士。
景帝立,进侍讲学士,迁国子监祭酒。
天顺元年进少詹事,卒于官。
平生谨于言行,好学不辍,工诗善文。
有《文恭公诗集》。
生卒年:1394-1458
宗器,原名刘铉,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94,卒于公元1458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宗器,号假庵。
永乐十七年以善书征入翰林,次年中顺天府举人,授中书舍人,预修三朝实录,历教习庶吉士。
景帝立,进侍讲学士,迁国子监祭酒。
天顺元年进少詹事,卒于官。
平生谨于言行,好学不辍,工诗善文。
有《文恭公诗集》。
生卒年:1394-1458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坐深残醉醒,帘卷草堂开。” - 译文:深夜酒醉醒来,帘子被风吹卷,草堂的门开了。 - 注释:残醉,形容醉酒未全消,已感清晨时分。帘卷,暗示天光已破晓,门被推开。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从酒醉中醒来,发现天色已亮,于是推开帘子,走出草堂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以及在晨光中苏醒时的新鲜和期待。 2. “拥坐千峰出,横空一鹤来。” - 译文:我紧紧坐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对琼花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我们来解析第一句:我闻此地琼花栽,我来不见琼花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琼花的渴望和遗憾,他听闻这个地方有美丽的琼花,但他却没有亲眼看到。这里的“琼花”是指一种珍贵的花卉,而“栽”表示种植。 第二句,种花道士今何处,斜阳细雨空荒台。诗人询问种花道士现在在哪里,以及他在斜阳细雨中看着荒芜的平台。这句话通过询问和描绘
注释:静海南来百里过,驿亭官舫是流河。 帆樯遥见悬灯日,时听烟中发棹歌。 夜泊流河 在寂静的海南来百里后,终于到达了一个驿站。在这里,我们乘坐着一艘华丽的官船,行驶在流淌的河流上。 译文:在静海的南面,已经过了百里。在驿站里,乘坐着装饰华美的官船,我们正行驶在流淌的黄河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河上的航行经历。诗的第一句“静海南来百里过”交代了诗人的出发点,即静海的南边
碧云消尽好山多,茆屋春深长薜萝。 注释:碧云消散后,美丽的山川更多了,茅屋在春天的深处生长着长长的薜萝。 行处听来心自惬,野禽啼罢野樵歌。 注释:走到哪里听到鸟儿的叫声,心里自然感到满足,野外的鸟儿叫完后,野樵夫唱起了歌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作答时注意认真理解全诗,把握其思想情感。“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诗人以拟人手法描写春天的景色,用“萱草”和“石榴”比喻春天,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诗人认为春天是无处不在的。接着写山花落了之后,红花瓣铺成了一条小径,这是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更加深厚。“高处莺啼低蝶舞。” 诗人写在山上的鸟儿在鸣叫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石榴的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译文:在柳树的影子中,有残留的红色。为什么那么匆忙?只有榴花,没有抱怨东风。 注释:垂杨,指的是杨柳。残红,指凋谢的花瓣或果实。甚匆匆,表示时间过得很快。只有榴花,表示其他的花朵都没有抱怨东风(东风是指春风)。 赏析:诗人通过对垂杨影子中的残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句释义: 1. 石榴花下薄罗衣。睡起却寻棋。未省高低,被伊春笋,拈了白玻璃。 - “石榴花下”形容地点美丽如画,与“薄罗衣”(一种轻柔的丝织衣物)相结合,营造了一种优雅而宁静的氛围。 - “睡起却寻棋”表示虽然在休息后,但醒来后还是忍不住想要继续对弈,表现出了对棋艺和游戏的热情。 - “未省高低,被伊春笋,拈了白玻璃”,这里通过“春笋”比喻棋局中的策略和技巧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诗句释义 1. “烟雨苕溪忆旧游”:描述了诗人在苕溪(位于浙江省)的烟雨蒙蒙中回忆起过去的游历。这里的“烟雨”营造了一种迷蒙、悠远的氛围,而“苕溪”是一条著名的河流,诗人可能在此地有过美好的游览经历。 2. “画图遗墨见风流”:通过“画图遗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画作和书法作品的记忆与怀念。这些艺术创作展示了作者当年的文化风采。
桃花双鹊图 双鹊何处声查查,夭桃一树红蒸霞。美人忽听心自喜,卷帘遥对启窗纱。 恐惊枝上鸟,未折枝上花。花任啄残应不惜,早教归信来天涯。 注释: 1. 双鹊:指两只喜鹊在树上鸣叫。 2. 声查查:声音清脆悦耳。 3. 夭桃:盛开的桃花。 4. 心自喜:心里感到高兴。 5. 卷帘:推开窗户。 6. 未折枝上花:没有折断枝头的花朵。 7. 教:希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双鹊、桃花
诗名: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二首,作者:刘铉。 原文与译文对照: 风露生寒夜若何,月高山馆觉秋多。 湘灵正作南归梦,莫向江头唱楚歌。 - 注释: 风露生寒夜如何,月高山馆觉秋多。 湘灵正作南归梦,莫向江头唱楚歌。 - 翻译: 风露使寒冷的夜晚更加凄清,明月照耀着高高的山馆让我感觉秋天更浓了。 湘灵正怀着南归的梦想,请不要在江边唱起那哀伤的楚歌。 - 赏析:
张大烈,字言冲,是明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一位在明王朝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以下是对张大烈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 - 科举及第:天启七年(1627年),张大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 - 官场生活:他曾担任瑞州府推官,但由于性格原因和不善于处理权贵关系,最终选择辞去官职。 - 诗歌创作:张大烈不仅在官场有所成就,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明代诗人黄氏,指的是明代著名诗人高启。 字勉之,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吴县的一名官员和学者。高启,字季迪,江苏长洲人,生活在明代中期,其文学成就尤为突出。他不仅在诗歌领域内有着极高的造诣,还参与了《元史》的编修工作,并在明朝初年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