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
性颖悟,幼失父。
年十二,能文章。
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
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
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
卒私谥文敏。
有《桂隐集》。
生卒年:1268-1350
元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
性颖悟,幼失父。
年十二,能文章。
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
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
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
卒私谥文敏。
有《桂隐集》。
生卒年:1268-1350
【注释】 1. 客佳不必多:客人好,不必多。 2. 极知后花时:极知道以后开花的时候。 3. 聊复纵心赏:姑且放纵自己的心去赏玩。 4. 树深路欲尽:树荫深处,道路即将走到尽头。 5. 林缺天忽敞:树林中树木稀疏,天空突然开阔。 6. 黑云涌奇嶂:乌云涌动,如同山峦突起。 7. 清风杂笑语,共作金石响:微风和笑声一起发出,如同金石之声。 8. 尚疑有馀韵:仍然怀疑还有余音。 9. 隐隐在蓬莽
诗句原文: 吾与二三友,周回此田畴。 中岁风雨散,兹游谁与俦。 望山渐适意,得树亦少休。 峰回西风长,吹我驼毛裘。 登高遂遐瞩,一粟托九州。 去住定有契,欣戚焉足留。 戏攀西祠花,下濯北涧流。 翻译: 我与几位好友在这片田地周围漫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历了中年时期的风雨洗礼,这次旅行没有人陪伴。当我望向远方的山峰时,心情逐渐变得愉悦。树木为我提供了休息的机会,当秋风再次吹起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听到雨声,看到星星满天,然后是重雾笼罩原野,直到五更雨再次来临,将诗人惊醒。最后,他感叹今日天气已晴,旭日如黄绵一般温暖。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旦坐对客”描述了诗人清晨与客人相对而坐的场景。这里的“旦”指的是早晨,“坐对客”则表示诗人坐在庭院中与客人相对而坐着。这个场景可能是在某种宴饮或者聚会中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平生嵩恒心,今日行兹原。 2. 东风岂不好,褰衣步青天。 3. 境空忽欲动,意却仍贪前。 4. 白日照八极,千厓偃如眠。 5. 芙容远脩供,铃铎昼不喧。 6. 佛祖了何语,香炉自生烟。 7. 群经过名教,乃以文字传。 8. 题诗杂好丑,讷者存岁年。 9. 不知自有此,登览谁最先。 10. 春桥唤饮酒,一醉日可千。 11. 阴阴风在麓,炯炯天映泉。 1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木槿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数花出篱楥,耿耿照夜阑” - 诗句释义:几朵花从篱笆里探出头来,明亮的花朵在夜晚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 关键词注释:楥(wēi) - 古同“偎”,形容花朵微微露出的样子。 - 赏析:此句描绘了木槿花初春绽放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2. “月寒客独起” - 诗句释义
荷花庄独步二首 其一 译文: 少年时寄居的地方,今天却成了故乡。 邻家老人不知我已年老,笑我如此老态龙钟。 我在阡陌间徘徊,感慨自己独自存在。 雨水充分滋润了秋收的庄稼,平展地铺展如同席子一样。 鸡猪分散在原野上,菰草和芋头环绕在池塘里。 饥荒已经过去,现在能这样快乐地生活。 夕阳西下樵夫还未归来,几户人家炊烟升起。 注释: - 荷花庄:古代地名,这里指的是作者居住的地方。 - 独步:独自漫步
【注释】 石菖蒲:一种植物名。 盆池有灵苗:盆子里的菖蒲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石罅忘偪仄:石缝中的小菖蒲,忘记它狭窄的空间。 微根乱繁丝:细小根须像乱麻一样。 疏叶散纤碧:疏落的叶子散开像是细薄的碧玉。 苔莓封巉岩:青苔与莓苔覆盖在陡峭岩石上。 沙水明的皪:沙中水清澈明亮。 所贵含贞姿:最为珍视的就是它的纯洁姿态。 终然傲苍色:最终还是傲岸地面对苍老的颜色。 道人勤养护:道士们精心养护着这些植物。
晓行 星明天宇迥,山驿鼓初发。 行人稍已动,露气漫野白。 方塘浸道隅,荒荒似寒月。 日出炊烟横,鸡声隔林樾。 译文: 清晨我出发了,星星还挂在天上,天空显得格外广阔。 山中的驿站已经响起了鼓声,人们开始起床。 人们逐渐行动起来,露水沾湿了大地一片洁白。 池塘映照着道路的角落,四周荒芜如月色一般。 太阳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炊烟升起,远处传来鸡鸣声。 注释: - 星明天宇迥:星星在天空中高远地闪烁
霰雪和彭经历琦初 岁饥瓜地荒,老病卧玄晏。 闭门三日雪,飞霰相杂乱。 飘空乍鸣屋,穿隙已在案。 载涂积愈高,集水凝不泮。 山寒消久暄,土润苏亢旱。 颇疑湘鲛泣,珠玑夜分散。 又如洛仓破,白粲接原岸。 柔条压既低,高木擎欲断。 体圆工簸弄,地远迷界限。 我生事嘲吟,寒饿不可逭。 坐悯民瘼深,谁与觅医缓。 救荒既不预,应卒自无算。 古称兆丰年,至此可三叹! 别岁夜卧迟,怯冷朝起晏。 黄云低不动
元大都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西溪子、寄直道人。 世祖时曾官两浙转运使经历。 辞归,居钱塘西溪,筑困学斋。 起为江浙行省都事,后以太常寺典簿致仕。 善诗文,工书画。 尤工草书,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极推重之。 有《困学斋杂录》、《困学斋诗集》。 生卒年
元真定人,字伯修。 由国子生授大都路蓟州判官,累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明于详谳。 入为奎章阁授经郎,历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宪纲大振。 改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知无不言,夙夜谋画,须发尽白。 顺帝至正初,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充京畿奉使宣抚,究民苦,察奸吏,都人有包、韩之誉。 以忤时相,罢归,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统兵镇压天完红巾军,卒于军。 为学博而知要,文章长于叙事,诗尤得古法
元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 性颖悟,幼失父。 年十二,能文章。 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 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 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 卒私谥文敏。 有《桂隐集》。 生卒年
元代诗人黄裳(元吉)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深邃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基本信息:黄裳,字元吉,号东山居士,广东曲江人,生于明洪武年间。 - 科举与官职:正统七年(1442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等职。他在任内曾直言进谏,为百姓疾苦呼吁。 - 去世情况:黄裳在从英宗北征瓦剌的途中不幸遇难于土木堡,享年不详。 2. 文学成就 - 诗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