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嵩恒心,今日行兹原。
东风岂不好,褰衣步青天。
境空忽欲动,意却仍贪前。
白日照八极,千厓偃如眠。
芙蓉远脩供,铃铎昼不喧。
佛祖了何语,香炉自生烟。
群经过名教,乃以文字传。
题诗杂好丑,讷者存岁年。
不知自有此,登览谁最先。
春桥唤饮酒,一醉日可千。
阴阴风在麓,炯炯天映泉。
同来不同趣,隔花亦垂鞭。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平生嵩恒心,今日行兹原。
- 东风岂不好,褰衣步青天。
- 境空忽欲动,意却仍贪前。
- 白日照八极,千厓偃如眠。
- 芙容远脩供,铃铎昼不喧。
- 佛祖了何语,香炉自生烟。
- 群经过名教,乃以文字传。
- 题诗杂好丑,讷者存岁年。
- 不知自有此,登览谁最先。
- 春桥唤饮酒,一醉日可千。
- 阴阴风在麓,炯炯天映泉。
- 同来不同趣,隔花亦垂鞭。
接下来是翻译和赏析:
第一联:平生嵩恒心,今日行兹原。
- 注释: “平生”指的是一生;“嵩恒心”可能是指一种坚定的意志或决心;“今日行兹原”则表示现在正在行走在这片原野上。
- 译文: 我一生都坚持着嵩山的决心和恒心,今天正走在这片原野上。
第二联:东风岂不好,褰衣步青天。
- 注释: “东风”指春风;“岂”是副词,表示反问;“好”在这里可能意味着美丽或者适宜;“褰衣步青天”描述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步行状态。
- 译文: 春风难道不好吗?我撩起衣服,轻松地漫步在青天之下。
第三联:境空忽欲动,意却仍贪前。
- 注释: “境空”可能是形容心境的空明或清静;“忽欲动”表示心境突然变得激动或者有所触动;“意却仍贪前”则表示虽然心中有某种冲动或者追求,但仍然留恋于过去的事物。
- 译文: 心境虽然似乎空旷宁静,但内心深处仍有所触动;尽管如此,我仍然留恋于过去。
第四联:白日照八极,千厓偃如眠。
- 注释: “白日”指的是阳光;“照”是动词;“八极”指八方极远之地;“千癠”指连绵不绝的山岭或山脉;“偃如眠”则形容山脉或山峰如同安静地睡着一般。
- 译文: 阳光照耀着八方极远的地方,连绵的山脉如同安睡一般。
第五联:芙容远脩供,铃铎昼不喧。
- 注释: “芙蓉”通常指荷花;“远脩”可能是一种装饰或摆放;“供”在这里可能指提供;“铃铎”指的是钟鼓等乐器的声音;“昼不喧”表示声音并不吵闹。
- 译文: 远处摆放着美丽的荷花,而铃声也不吵闹。
第六联:佛祖了何语,香炉自生烟。
- 注释: “佛祖”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了何语”可能表示对佛祖言语的询问或思考;“香炉自生烟”描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译文: 佛祖说了些什么呢?香炉中自有烟雾升起。
第七联:群经过名教,乃以文字传。
- 注释: “名教”指的是名声和教育;“乃以文字传”表示通过文字来传递这些名声和教育。
- 译文: 大家都经过了名声和教育的阶段,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承的。
第八联:题诗杂好丑,讷者存岁年。
- 注释: “题诗”指的是书写诗歌或者诗句;“杂好丑”表示好的、差的都有;“讷者”指的是不善言辞的人;“存岁年”表示这些年来依然被保存着。
- 译文: 诗歌的内容好坏参半,但不善言辞的人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留存岁月。
第九联:不知自有此,登览谁最先。
- 注释: “不知自有此”表示作者不知道这种美景是自己独有的;“登览”指的是游览观赏;“谁最先”表示谁能够最先发现并享受这份美景。
- 译文: 我不知道这份美景是否只属于我,谁能最先发现并欣赏这份美景呢?
第十联:春桥唤饮酒,一醉日可千。
- 注释: “春桥”可能指的是春天里的一座桥梁或者景点;“唤饮酒”表示邀请大家一起饮酒庆祝;“一日可千”表示一天之内就可以喝上千杯酒。
- 译文: 春天的桥梁上邀请大家一同饮酒,一天之内就可以喝上千杯酒。
第十一联:阴阴风在麓,炯炯天映泉。
- 注释: “阴阴”形容风的轻柔;“麓”指的是山脚;“炯炯”表示明亮的样子;“天映泉”可能是指天空映照在泉水上的景象。
- 译文: 轻柔的春风拂过山脚,明亮的天空映照在泉水之上。
第十二联:同来不同趣,隔花亦垂鞭。
- 注释: “同来”表示大家一同来到这里;“不同趣”可能是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隔花亦垂鞭”表示即使隔着花丛,也有人骑马而过。
- 译文: 我们一起来到这里,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即使隔着花丛,也有人骑马而过。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名教(即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思考和对个人情感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