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汝,原名释今帾,明代诗人
今帾(一六一八?–一六九○),字记汝。
新会人。
原姓潘,名楫清,字水因。
诸生。
将应乡试,适以忧解。
服阕,弃诸生,从天然老人受具。
明桂王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为雷峰典客,后随杖住丹霞,充记室,再从老人住归宗。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老人入涅,复返雷峰。
二十九年还古冈,访寻故旧,忽示微疾,端坐而逝。
著有《借峰诗稿》。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九有传。
生卒年:?-?
记汝,原名释今帾,明代诗人
今帾(一六一八?–一六九○),字记汝。
新会人。
原姓潘,名楫清,字水因。
诸生。
将应乡试,适以忧解。
服阕,弃诸生,从天然老人受具。
明桂王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为雷峰典客,后随杖住丹霞,充记室,再从老人住归宗。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老人入涅,复返雷峰。
二十九年还古冈,访寻故旧,忽示微疾,端坐而逝。
著有《借峰诗稿》。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九有传。
生卒年:?-?
山楼病日对木棉花 高阁春深控远烟,木棉如火在窗前。 注释:高高的楼阁中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了,远处的烟雾被控制着飘荡。木棉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在窗户前盛开。 译文:高耸的楼宇中,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厚了,远处的烟雾被控制着飘扬。木棉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在窗户前盛开。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楼中看着木棉花盛开的景象,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通过“高阁春深”和“木棉如火”等词语
诗句释义 1. 故国繁华事已非,残魂终日惜芳菲。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时光的回忆和怀念。"故国"指的是作者的家乡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繁华事”则指那些曾经热闹、繁荣的时代。"已非"表示一切都已经改变,不再存在。"残魂"暗喻作者的哀愁和不舍,"终日"强调这份思念之深和时间之长。"惜芳菲"意味着珍惜那曾经的美好记忆,即使美好事物终将消逝。 2. 落花处处啼无尽,旧苑年年恨不归。
这首诗是诗人在归隐后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初归雷峰:指诗人回到雷峰山。雷峰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区。 山光别我十三年,得得归来话旧缘。 高阁几重新近水,小松千树已参天。 休惊岁月将人老,且伴岩花尽日禅。 回首初时发心地,又随飞鹤绕林烟。 译文: 十三年前,我在山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如今回来了,带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回忆。 我回到了熟悉的高楼上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欲绕洪岩作画观,杖藜还下碧云端。 - 注释: 洪岩山:位于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译文:我原本打算绕行洪岩山作画观赏,拄着拐杖下山,却意外发现云层之下的美景。 第二句:探泉漫指南湖胜,看瀑犹疑山雨残。 - 注释: 南湖:指杭州西湖。 - 译文:我在寻找泉水时发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而观看瀑布时又怀疑它是否因为山雨而未完成。 第三句
这首诗是王暖村慧则兄和作者一同前往梁王顾观梅之约,但最终未能成行。作者在离别后对这次出行感到怀念。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美人家住木湾西,十里梅开雪作堤。 - “美人家”可能指的是某个有美丽女子的地方或者主人。“木湾西”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因为某种自然美景(如木制的房屋、山涧、河流等)而出名的地方。“十里梅开”形容梅花盛开的景象非常壮观。“雪作堤”描绘出一幅梅花盛开的景象
诗句释义 1 紫玉台:指一个华丽的建筑或者场所。 2. 相陪龙象上高台:比喻尊贵的宾客或官员们一起登上了一座高楼或宫殿。龙象通常指佛教中的护法神兽,此处可能是指皇帝或其他高级官员。 3. 下界群峦拱上台:形容山峦环绕,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景象,好像众神围绕着一座高台。 4. 红日背山移午食:描述太阳在中午时分移动,暗示一天中的重要时刻——午时用餐。 5. 白云沉石冷苍苔: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古老的场景
望长老峰 山中长老何年住,宝髻云衣自俨然。 注释:山中的长老什么时候在这里居住过?他们的头发如同云朵一般洁白,身着宝饰的僧衣端庄严肃。 孤岫远分灵鹫脉,诸峰群绕石头禅。 注释:远处的山峰与灵鹫山相连,众多山峰环绕着这座石头禅院。 衔花鸟宿青螺上,拨草人来黄叶边。 注释:鸟儿嘴里衔着花,在青螺状的岩石上栖息;人们拔除杂草时,从黄叶旁经过。 终古攀跻谁得似,一时翘首欲无言。 注释
这首诗名为《登雷峰作》,是诗人在游览雷峰塔时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修行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登雷峰作 译文:登上雷峰塔进行创作。 注释: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西面,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此题诗而得名。 2. 崆峒列神鼎,八公授丹经。 译文:崆峒山列满了神鼎,八公传授了丹经。 注释:崆峒,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山名。神鼎,指道教传说中的仙家法器。八公,泛指仙人。
诗句解读: 1. 雷先惊蛰暗经春: - "雷先"表示天气变化往往先行于其他征兆。 - "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 "暗经春"可能意味着虽然季节已经过去,但春意似乎还未完全显现。 2. 野老传闻果是真: - "野老"指的是乡村老者,这里可能是指一位长者或智者。 - "传闻"表示这些消息可能是口耳相传。 - "果是真"表示这些消息被认为是真实的。 3.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接着要分析诗句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然后再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理解诗意 “雨积”“晚山”“芳菲”等词写出了采茶的时节和环境;“云路”“春林”“雀舌肥”等词写出了采茶的特点及诗人的心境。 2.把握诗歌内容 此诗是说
谢承举是明代著名的诗人。谢承举,字子象,自号野全子,他的生平和创作都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艺术追求。 谢承举的创作涵盖了诗、画及书法等多个领域。在诗作上,他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掬水月在手画屏》便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画面之美,更通过月亮这一象征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融合的手法,是明代诗人常见的风格。
韩殷是明代的诗人。他出生于广东番禺,字阜民,号雪鸿,是一位以诗歌见长的文人。韩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诗作多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刚直不阿的个性,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韩殷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例如,《和叶都堂凯歌》和《甲戌正旦朝贺》两首诗,不仅展现了韩殷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关注国家大事、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明代诗人顾云鸿,字朗仲,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人。他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以其诗作在历史上留名。 顾云鸿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四岁便能诗,显示出其早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对文学的敏感性。他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但每一篇都充满了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