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历官编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
弘治三年(1490 年)病逝,谥文和。
刘珝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节。
晚年致仕还乡,事亲尽孝。
著有《青宫讲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生卒年:1426-1490
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历官编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
弘治三年(1490 年)病逝,谥文和。
刘珝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节。
晚年致仕还乡,事亲尽孝。
著有《青宫讲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生卒年:1426-1490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四十馀年列上公” - 释义:指某人在四十多岁时已经位列高官。上公通常指的是高级的官员或贵族。 - 译文:您在四十多岁时就已经位列高位,身居要职。 - 注释:(此处没有具体数字,但“四十馀年”暗示了长时间的官职累积) 2. “春风细柳见英雄” - 释义:形容英雄气概犹如春风拂动的细柳那样生机勃勃。 - 译文:您的英勇如同春风吹拂下的新绿柳枝,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本色。
诗句一:黑首承恩白玉阶,外台元自内台来。 译文:黑色的发冠承载着恩泽,如同白玉般高贵的台阶。从外部到内部,都是朝廷的栋梁之才。 注释:这里的“黑首”指的是官员的发冠为黑色,象征着尊贵。而“承恩”则是说这些官员受到皇帝的恩宠与信任。白玉阶和外台、内台的比喻表达了官员从低到高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赏析: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官员们的形象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注释】: 挽国子丞侯丕先生父 —— 挽,挽留。国子丞,官名,汉时太学博士,掌教学事。侯丕,即侯丕公。 见说遗庵老,常年卧白云—— 遗庵老,即李见说,号遗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常年卧白云,指常年隐居在白云山中。 诗吟长短句,书阅古今文—— 诗吟长短句,指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书阅古今文,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遗行人间重,褒章陇上焚—— 遗行,指高尚的品格和行为;褒章,指表彰或赞扬
【注释】 送岳方之兴化:在《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有小字注:“岳方之,名应登,兴化人。天宝末,擢进士第。大历二年,自兴化为虔州刺史。”兴化,今属福建。岳应登,字子嵩,天宝间进士。大历初为兴化令。 翰苑同年少一人,城东出祖倍伤神:翰苑是唐玄宗时的一个文学机构,翰林学士院的别称。翰苑同僚中,岳应登年岁最小,所以“翰苑同年少一人”。又因岳方之与岳应登同乡而结为兄弟,故有“出祖倍伤神”之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买得柯山百亩云,春风谷口乐耕耘。 - "买得"表示购买或获得。 - "柯山"是指柯山这个地方或其山峰。 - "百亩云"指的是拥有大片的云雾。 - "春风谷口"指的是在春天里,风和日丽时在谷口耕作。 - "乐耕耘"表示享受耕作的乐趣。 牵牛人向村前去,扣角声从陇上闻。 - "牵牛人"指的是农夫,他正在向村里走去。 -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二十年前已识荆 / 荆州今复去专城 注释: - 二十年前: 指诗人在二十年前认识荆州这个地方。 - 已识荆: 表示对荆州的熟悉和了解。 - 荆州今复去: 表示现在又回到了荆州这个地方。 译文: 回想二十年前,我就已经熟悉了荆州这个地方。如今,我又回到了这个曾经离开过的地方。 2. 柳条解绾离人恨 / 河水长流故旧情 注释: - 柳条解绾:
【注释】 堪嗟:可叹。三春:一季三个月,这里指一年。王事:国事。胡尘:北方边境的沙尘。边廪(lǐn):边疆的粮仓。陈陈:堆积得很多的样子。皇华:古称安南都护府,今越南首都。怜:怜惜,同情。白雁:鸿雁。慰:使…高兴。烦:劳烦。殷总制:殷总制为殷总制使,即殷益之,曾任宣州观察使等职,因字号“殷总制”。数伤神:多次伤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马兄德源赴宣府管理军储时所作
诗句:白发催人不肯饶,辞官归去伴渔樵。 译文:年老的白发催促着他,不愿再受官场的束缚;他辞官归隐,陪伴着渔夫和樵夫。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白发”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年岁增长和内心的疲惫。而“辞官归去伴渔樵”则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的生活。诗中的“青山如画曾相识”,以及“黄鹄高飞未可招”等句
【注释】 芝岭:山名。商岩:商山,山名。紫盖:仙草名。玳筵:指美酒。云不散:指寿宴。 【赏析】 此诗以“芝岭春云”为题,赞美杨维新的仙草,赞其为上寿珍品,祝愿他福寿无疆。首联写仙人采芝的情景,颔联写仙草之特点,颈联写仙草非寻常之物,尾联写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全诗意境高远,格调高雅,是一篇咏物佳作
这首诗是送给刘世英的,刘世英是一位才子。 鸿胪传罢第三声,从此朝臣识俊英。 鸿胪传指的是皇帝对外国使节的接待仪式,而第三声则是皇帝的声音。 从此朝臣识俊英:从此以后,朝廷中的官员们都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人。 东观紬书前太史,南雍造士少司成。 东观是指东汉时期的皇家藏书之地,而太史则是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南雍则是指南方的学堂。 造士是指培养人才的意思,少司成则是指负责教导学生的官员。
唐朝著名诗人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唐诗的黄金年代里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个人就是高适。 高适(字达夫),号从武;生于北地(今陕西麟台)人氏,在唐代中晚年诗歌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个时代,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等。 高适的诗风不仅表达了对社会动荡时期的深切同情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创作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
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历官编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阁老。 弘治三年(1490 年)病逝,谥文和。 刘珝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节。 晚年致仕还乡,事亲尽孝。 著有《青宫讲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