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观,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
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
有《竹庵集》,已佚。
《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083-1182),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
释可观,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
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
有《竹庵集》,已佚。
《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083-1182),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
夹山不在一桡上,明月芦花夜夜寒。 谁谓华亭消息断,俨然秋色在江山。 诗句释义: 1. “夹山不在一桡上” - 此句描绘的是一种超越常人想象的自然景观。"夹山"可能指的是两座山峰之间的狭窄山谷,而"一桡上"则暗示了这种景象虽小却极为罕见。这里的“不在一桡上”意味着这种美景并非随处可见,而是需要特定的观察角度或条件才能发现。 2. “明月芦花夜夜寒” -
【解析】 此诗前两句写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不坏”是“不损毁”之意,“随”即随顺的意思,“一相”指佛家所说的真常不变之体。这里说维摩诘不损毁其自身,而随顺了那真常不变的“一相”。 后两句写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坏”是损坏之意,“伎俩”指手段、方法。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意思是:坏与不坏,开始并无长短之分,到处江山风月,都不是用这个手段和办法。 【答案】 译文:维摩诘身不损毁
【注释】: 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此日登高远望可避灾祛病。“胸中”指诗人的胸怀。“一寸灰已冷”,意谓自己对世事已经看透了,心中已无所牵挂。“头上千茎雪未消”,意指头上还戴着白发,就像头上还戴着雪花一样。“老步”,指老年的步伐,形容年迈体衰。“只宜平地去”,意即只能平平淡淡地度过余生。“何事”,为什么。“又登高”,指又到高处去赏秋。“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时的一种心境。他虽然年岁已大
释可观,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 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 有《竹庵集》,已佚。 《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083-1182),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
释可观,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 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 有《竹庵集》,已佚。 《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生卒年:1083-1182),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
释昙瑩并非宋代诗人,而是唐代的佛教高僧,他的活动时间为唐朝时期。释昙瑩,俗姓丘,字达观,为南岳十一世谷隐聪禅师法嗣。释昙瑩生活在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他的生活和修行都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进行,因此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佛教哲学和禅宗思想,展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释昙瑩的诗歌创作在唐代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作收录于《全宋诗》中,共七首,这些作品反映了唐代佛教诗歌的特点,包括禅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