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带儿”是唐代的一种填词格调,也即一个四字标题加后两句的一首七言绝句形式的诗体。原本用来创作诗歌咏佳物或描绘春景、秋色等景象,在唐人诗文中很多可见,尤其是表现山水景色和四季更替的作品。

该词牌形成于初盛唐时期(文宗开成四年至英武元年),是为配乐歌唱而作的诗体。后来渐失流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单独或配合小令所用韵律较短的诗歌形式,以适应当时的生活需要和审美情趣。

“绣带儿”这个词汇的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它的意义。“锦绣”指丝绸和布料的总称,“带子”的本义则是用于装饰衣物或配饰的小条状物。因此“绣带”,是说一种用细软材料(如绸、绫等)编织成线或是丝织产品而形成的带有花纹图案且通常在上面缀有小珠,其后可以串上彩色的绳索或链条构成手链、发夹等小型饰品。“儿”常被用来指幼女,在此句中可能是对这种装饰物品用途的一种描述。因此,“绣带儿”是将细软材质(如绸和绫)编织成线或是丝织产品,然后串上小珠(彩绳)作为饰物的小饰品之意。

在唐诗中有许多“绣带”相关的诗句。“翠色绣带垂”,这个表达色彩的词汇可以用来比喻颜色鲜艳、流丽生动的花纹图案或服饰;”春水浮新绿,残枝挂旧红。锦瑟生华发,湘云锁绣带”, 这联诗歌则可能形容一位女子穿着带有绣花装饰的小袍子在春风拂面之际翩然而去的场景。“锦带长如练, 龚家今有之”,龚是春秋代的乐曲名,“今人亦未知”说明这种流行于后世的说法,但“绣带儿”)作为诗体或词语形态并未失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