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诗句与译文对应:
哀公问政。(哀公问如何治理国家)
“哀公”是鲁国的君主,这里询问政治问题。
译文:“哀公问如何治理国家。”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武之政,都记载在书籍之中)
“武”指周武王,“文”指周文王。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被记录和流传下来。
译文:“文武之政,都记载在书籍之中。”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人道和地之道都能促进政治的成功)
“敏政”意味着政治的敏锐性,能快速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译文:“人道和地之道都能促进政治的成功。”故为政在人。(治理国家在于人为)
“故”表示因此。这句话说明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的作为。
译文:“因此治理国家在于人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选拔人才应基于其个人品德,修养自我应以道德原则,培养道德应出于仁爱之心)
“取人以身”指的是选拔人才时要重视他们的品行和道德;“修身以道”强调了通过学习道理来提升自我;“修道以仁”则是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时要以仁爱为核心。
译文:“选拔人才应基于其个人品德,修养自我应以道德原则,培养道德应出于仁爱之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是人的本性,其中最根本是亲情)
“亲亲”指家庭关系中的亲近和关爱。这句话表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亲情最为重要。
译文:“仁者,是人的本性,其中最根本是亲情。”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是指应当如此,尊崇贤才是最应该做的)
“宜”意为适宜、恰当。这句话强调尊重贤能人士的重要性。
译文:“义是指应当如此,尊崇贤才是最应该做的。”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亲人之间的亲密程度递减,尊敬贤能的层次分明,这些礼仪制度的根源于此)
“亲亲之杀”和“尊贤之等”分别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的差异以及对待贤能人士的等级区别。
译文:“亲人之间的亲密程度递减,尊敬贤能的层次分明,这些礼仪制度的根源于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如果处于下层地位,不能获得上层的支持,民众就无法得到治理)
“不获乎上”意味着没有上层的支持。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得到上级的支持,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实施统治。
译文:“如果处于下层地位,不能获得上层的支持,民众就无法得到治理。”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因此君子不可以不注重自身的修养)
这里的“故”表示因此。君子需要不断修身养性,保持道德修养。
译文:“因此君子不可以不注重自身的修养。”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考如何修身,不可以不孝顺父母)
“思”表示思考。这句话强调了在个人修养过程中,孝顺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译文:“思考如何修身,不可以不孝顺父母。”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考如何侍奉父母,不可以不知道了解他人的智慧)
“思”表示思考。这句话提倡在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去认识和理解他人。
译文:“思考如何侍奉父母,不可以不知道了解他人的智慧。”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思考如何认识他人,不可以不了解天命)
“思”表示思考。这句话强调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要顺应天道和自然规律。
译文:“思考如何认识他人,不可以不了解天命。”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天下通行的基本道理有五种,实施它们的方法有三种)
“达道”表示通行的道理或基本法则。这句话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交往准则和行为规范。
译文:“天下通行的基本道理有五种,其中三种方法是用来实施这些道理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还有的人经过困难后才能知道:当他们最终知道时,都是一样的)
“或”表示有的。这句话讨论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的理解都是相同的。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还有的人经过困难后才能知道:当他们最终知道时,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