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 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 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 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 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诗句翻译与注释:
- 大略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 译文:大致上,君主赐给大臣府第,就如同在国家中举行奖赏一样;如果君主愤怒对待大臣的妻妾,那就如同使用刑罚对待万民一样。
- 注释: “大略”指的是君主对大臣的行为和赏赐或惩罚的态度。
-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 译文:君子对自己的孩子,爱护他们而不当面训斥他们,教导他们时要温和引导而不要强迫他们。
- 注释: “爱之而勿面” 意指不直接表达不满,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去关爱孩子;”使之而勿视” 意指不直接监督孩子的行为,而是通过指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道之以道” 意指通过正确的道理去引导孩子;”勿强” 意指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孩子。
-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 译文:礼仪的根本在于顺应人的心性,所以即使礼经中没有记载的内容却能够符合人心的,都是礼仪。
- 注释: “礼经” 是指古代的礼法或礼仪规范,而”人心” 是指人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 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 译文:礼仪的一般原则包括:处理生死事件时用来表示欢乐或悲伤,在军事活动中显示威力。
- 注释: 这个部分描述了礼仪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比如在生死场合用来表达情感,在军队中用来增强威慑力。
-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 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 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 译文:亲近家人和朋友是仁的表现;尊重前辈是义的行为。行为要合乎礼节就形成了礼;仁要有根基,义要有门户;如果不根据规矩行事就不是真正的仁或义。推展恩泽而不按正道去做,就不能成就仁;坚持正道却不勇敢地行动,就不能成就义;虽然和谐但不会表达,就不能形成乐。所以说:仁、义、礼、乐是一致的,只有当它们协调一致时,才能称为道。君子应当把仁放在义上面,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行事要合乎礼的原则,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义人;制定礼的规则时要考虑到根本和细节的关系,这样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礼。只有当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道”。
- 注释: “推恩而不理” 意指推广恩惠但不按照正确的途径去做;”遂理而不敢” 意指坚持正义但不勇敢地行动;”审节而不和” 意指虽然和谐但不善于表达。这里强调了仁、义、礼、乐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些原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君主对臣子的不同态度的描写,展示了儒家关于仁、义、礼、乐的道德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赏赐和惩罚、教育和引导、礼的原则等,诗人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这些道德观念。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即通过实践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