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 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 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 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 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 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 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大略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译文:易经中说“反复自己的道理,有什么过失?”春秋时,贤明的穆公被认为能够改变事物。
注释: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反复自己的道理,会有怎样的过失,表达了对自我反省的思考,强调了改正错误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改变来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 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译文:如果士中有嫉妒的朋友,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和他亲近;如果君王中有嫉妒的大臣,那么贤明的人就不能来到。掩盖君主的人被叫做蒙蔽不明,隐藏贤人的人叫做嫉妒,奉承嫉妒的人叫做诡诈。诡诈狡猾的人是祸国殃民的人。
注释: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滋生嫉妒和欺骗。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 其妖。
译文:能够说出正确的话语,并且行动上也能实践出来的人是国家的珍宝;不能说出正确的话语,但是能够行动出来,为国家效力的人是国家的器物;能够说出正确的话语,但是行动上却做不到,为国家造成麻烦的人是国家的害虫。治理国家的人要敬重那些能说会道的,爱护那些有能力做事的,任用他们为官,消除他们的害处。
注释:这句话出自《管子》,强调了言辞与行动的统一性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 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 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译文:如果没有财富就无法赡养百姓的感情需求,如果不进行教育就无法引导百姓的行为规范。因此,拥有五亩住宅和百亩田地的人应该致力于自己的职业活动,同时不要抢夺百姓耕种土地的时间,这就是使他们富裕的方法。建立大学、设立学校、制定六礼、明确七教,这些都是引导百姓行为规范的方式。诗经中提到:“饮食、生活、教诲”,这就是王事的基本要求。
注释: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甫田》,表达了古人重视教育和民生的思想观念。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译文:周武王开始进军殷商,表彰商人容的家门闾里,释放了箕子的囚禁,哀悼比干的坟墓,使得天下人都向往善良。
注释:这句话出自《史记·周本纪》,描述了周武王推翻商朝、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以及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 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译文:天下有杰出的人物,世上有贤明的人。迷失方向的人不去询问道路,溺水者不去询问如何自救,逃亡者喜欢单独行事。诗中提到:“我要说的话可以遵循,不用去嘲笑我。祖先们有过智慧的言语,应当向普通人咨询。”这是广博地寻求意见的意思。
注释:这首诗出自《诗经·大雅·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才、知识与智慧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