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 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 涂不与言。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 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 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悦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大略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注释:
- 大略:指总体的概观或纲要。
- 善学者:擅长学习的人。
- 尽其理:完全理解其道理。
- 善行者:善于实践的人。
- 究其难:彻底了解其困难之处。
译文:
擅长学习的人会完全理解并精通其中的道理,而善于实践的人会彻底了解其中的困难。
赏析:
此句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做好事情。
-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注释:
- 君子:这里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 立志:立下坚定的目标或志向。
- 穷:穷尽,此处比喻为“至”,极点。
- 天子三公: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如皇帝身边的近臣等。
- 问正:提出正确的问题,寻求指导或帮助。
- 是非对:用正确与否来回答。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立下坚定的目标和志向,即使是地位很高的天子和三公也会询问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用是非来判断他的对错。
赏析:
此句展现了高尚品德之人在面对困难时,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初衷,体现了坚持原则、追求真理的精神。
-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注释:
- 隘穷:处境艰难。
- 不失:没有丧失。
- 劳倦:劳累疲倦。
- 苟:随便,草率。
- 细席之言:即细水长流的话语,意指平时的言行举止。
译文:
有德行的人在困境中依然没有失去信念,即使疲惫也从不马虎,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不忘平时细微的言语教导。
赏析:
此句强调了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质,不忘初心,牢记平时的教导,体现了坚韧不拔、注重细节的品质。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注释:
- 岁不寒:一年不寒冷。
- 知松柏:通过观察松柏在严寒中的挺拔来认识其坚强的品质。
- 事不难:面对困难的任务。
- 无以知君子:通过经历和观察来认识真正的君子。
译文:
只有在一年都不寒冷的环境中,才能知道松柏是多么地坚强;只有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时,才能知道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什么样的。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说明了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事物的特性,进而理解到不同的人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的不同品质。
- 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注释:
- 雨小:雨水很小。
- 故潜:因此深藏。
- 夫尽小者大: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 积微者箸(zhù):积累细小的事物就会显现出来。
- 德至者色泽洽:品德高尚的人面色自然和谐。
- 行尽而声问远:行为端正的人名声传播得远。
- 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内心不诚实却在外寻找借口。
译文:
当雨水很小的时候,大地会深藏起来。那些能将小事做到极致的人会成为大事,积累细小的事物就会显现出来。品德高尚的人面色自然和谐,行为端正的人名声传播得远,内心不诚实却在外寻找借口的人是不诚信之人。
赏析:
此句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和品德,强调了做事要认真细致,积累微小之事便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同时,批评了那些表面光鲜却内心不诚实的人,表达了正直、诚实的品质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