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杀人之谓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皋,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则行邪者不变。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若夫世主则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
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杀人之谓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皋,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则行邪者不变。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若夫世主则不然。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
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注释:
- 凡人主者: 指君主。
- 猛毅: 指君主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坚决、严厉。
- 伐: 惩罚、讨伐。
- 懦弱: 指君主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软弱、宽容。
- 轻诛: 轻率地使用刑罚。
- 重诛: 慎重地使用刑罚。
- 道正者: 行为正直的大臣。
- 行邪者: 行为邪恶的大臣。
- 外以: 对外。
- 禁邪: 对内。
- 兵者: 指军事。
- 卑尊: 地位的高低。
- 安危: 国家的安定与否。
- 兵之经: 军队的根本。
- 世主: 平庸的君主。
- 小征: 小规模的军事行动。
- 大匡: 大规模的政治行动。
- 天时: 自然条件和季节。
- 地利: 地理环境和政治优势。
- 计数: 计谋和方法。
- 策定: 计划确定。
- 兵出竟: 军队出征。
- 自败: 失败是自己造成的。
- 自毁: 自我毁灭。
赏析:
《管子参患》是管仲在其著作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君主在统治国家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文章首先强调了君主的严厉与果断是治理国家的基石,如果君主过于温和或犹豫不决,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接着,文章指出过度的惩罚和严厉的刑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因此,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当谨慎行事,既要保持威严,又要避免过于严厉。同时,文章也提醒君主应重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战争中的谋略和策略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指出只有正确的策略和计划才能取得胜利。最后,文章再次提醒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注重内外兼修,不仅要关注国内的稳定和繁荣,也要关注外部的安全和挑战。总之,这篇文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治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