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这首诗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和氏得到一块玉璞,经过多次献宝的经历,最终被楚文王命名为“和氏之璧”。诗中通过和氏的故事表达了对法术之士的担忧。接下来将逐句解释:

  1.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 注释:“楚国人和氏在楚国的一座山中发现了一个玉璞。”
  • 赏析:这句描述了主人公和氏发现玉石的情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奉而献之厉王”
  • 注释:“和氏将这块玉璞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厉王。”
  • 赏析:这句表明和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向国王献宝,展现了其贪婪的一面。
  1.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 注释:“厉王派一位玉匠来鉴定这块玉璞。玉匠看了后说:‘这是一块石头呀!’”
  • 赏析:这句揭示了玉匠的无知和和氏的欺骗,也预示了接下来的故事走向。
  1.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 注释:“厉王认为和氏是在欺骗他,因此砍掉了他的左脚。”
  • 赏析:这句表达了和氏因为献宝而被惩罚的悲惨遭遇。
  1.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 注释:“厉王死后,他的继承者武王即位。”
  • 赏析:这句说明了故事的发展背景和政治变迁。
  1.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 注释:“和氏再次拿出那块玉璞献给了武王。”
  • 赏析:这句反映了和氏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1.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 注释:“武王的玉匠也说:‘这还是块石头呀!’”
  • 赏析:这句再次揭示了玉匠的无知。
  1.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 注释:“武王认为和氏又在欺骗他,因此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 赏析:这里强调了和氏被不断冤枉、受难的悲剧。
  1. “武王薨,文王即位”
  • 注释:“武王去世后,文王即位。”
  • 赏析:这句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新的统治力量的出现。
  1.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 注释:“和氏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之下哭泣。”
  • 赏析:这句描绘了和氏悲痛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坚韧不拔。
  1. “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 注释:“他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最后哭干了眼泪,又流出血来。”
  • 赏析:这句展示了和氏坚贞不屈的精神。
  1.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 注释:“国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询问他的原因。和氏回答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您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和氏说:‘我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伤心,而是为那块玉石被题上“石”字,为一个贞洁的人被冠以‘诳’之名感到悲伤。’”
  • 赏析:这句表达了和氏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看法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1.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注释:“国王让玉匠清理这块玉璞,并发现了真正的美玉,于是命名它为‘和氏之璧’。”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和氏的坚韧和价值得到了认可。

整首诗通过对和氏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所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通过这个故事,诗人传达了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那些坚持原则却遭受不公对待人士的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