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翻译:孟子说:“《诗》中曾写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就是夫子的意思。我确实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但反而得不到我心中所想的,而夫子的话却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正是这种心与王者的心契合,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此句引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揣测。孟子认为,尽管自己按道理行事,但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君王的心思并不在此。
赏析:这段对话揭示了孟子在政治实践中的一个深刻见解,即君王的心意往往难以捉摸,有时即使君主本人也难以完全理解自己的心思。孟子通过这一现象,提出了对君王和贤者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才能,更要懂得如何体察民情、顺应民意,以实现真正的治理。

翻译:孟子说:“有人对齐王说:‘我的力量足够举起一百斤重的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但却看不到一车柴草。’齐王会相信他吗?”
注释:这里孟子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来测试齐王是否会轻信表面的现象。齐王作为统治者,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的眼光,不应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赏析:孟子通过这个例子,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洞察力。只有真正了解事物本质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齐王的回答也暗示了他可能缺乏这种判断力,这也是孟子批评他的原因之一。

翻译:孟子说:“如果一个人得到恩惠,可以供养禽兽,但不能养活百姓,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此,不养一羽,是因为不用力气;不见舆薪,是因为不用明目;百姓不能得保,是因为不用恩泽。所以君王如果不称王,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做。”
注释: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不王”的真正原因,不是真的做不了大事,而是没有用心去做。这里的“王”指的是君王的统治之道或领导能力。
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统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行为,而在于内在的用心。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疾苦、愿意为他们付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王。这是孟子对君王的一种期待和要求。

翻译:孟子说:“如果一个人做了长者应该做的事去帮助别人,却说‘我不能做到’,这并不是真的不能,而是不愿意去做。同样地,如果一位长者折断树枝为别人解忧,也会说‘我不能做到’,这不是真的不能,而是不去做。所以,君王如果不能成为王者,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这与折断树枝的情况相似,都是因为不愿意去做。”
注释: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不为之”与“不能之”的区别,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愿意去做。如果只是表面上的无能为力,而内心却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样的人自然无法成就大事。
赏析:孟子通过比喻,生动地说明了领导者应有的心态和态度。他提醒人们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这种精神对于任何追求卓越的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孟子说:“古时候的人之所以比现代人做得好,并非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或智慧,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将自身的行为推广到其他人。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的事情就像手中的掌上之物,可以轻易掌握和运用。这正是《诗经》所说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只要把这种爱延伸至家庭,就能扩展到国家。”
注释: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于古代圣贤的智慧和道德修养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修养应用到整个社会和集体中去。
赏析:通过这段话,孟子表达了他对古代圣贤的高度赞扬和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学习古代圣贤的精神,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这种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