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七章三(原文:)
齐宣王问:“大王的所大欲,可得闻乎?” (注释:齐宣王提出问题,询问大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
孟子回答:“大王笑而不言。” (注释:孟子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让齐宣王先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注释:孟子继续提问,询问大王是否满足于这些物质享受。)
“否!吾不为是也。” (注释:齐宣王否定了前面的问题,表示自己不满足于这些物质享受。)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那么大王的最大欲望就明白了,您想要扩展领土、对抗秦国和楚国、统治整个中国并安抚四方少数民族。用这样的方式追求您所想要的,却如同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不可能。)
“王曰:‘若是其甚与?’”(注释:齐宣王感叹说:“真是这样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注释:孟子接着指出,如果像爬树捕鱼那样做事,虽然不能得到鱼,但不会有什么后患;而您的做法,如果不尽心尽力去做,那么后面一定会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 (注释:齐宣王询问是否可以听到更多的内容。)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注释:孟子回答这个问题。)
“曰:‘楚人胜。’”(译文:邹人和楚人交战,你认为谁会获胜呢?)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孟子继续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他认为,即使是齐国这样的地方强国,也只能制服其他大国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大国之间的力量差距很大。现在大王如果实施仁政,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渴望在您的朝廷中效力,农民都会希望在您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会愿意将货物存放在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们都会希望从您的道路出发,那些想要背叛您的人都会向大王寻求庇护。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谁还能控制他们呢?”)
此节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孟子对齐宣王的政治主张的深入剖析和建议。孟子强调真正的王者应注重仁义而非物质享受,通过仁政来赢得民心和稳定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体现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而不是单纯依赖武力或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