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诗句:
1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注释: “王”指的是梁惠王;”吾惛”表示王自己感到迷惑;”不能进于是”表明王无法进一步前进或理解孟子的教导;”夫子”是对孟子的尊称;”辅吾志”是帮助王坚定自己的志向;”明以教”即用明白的方式教导;”我虽不敏”表示尽管自己愚钝但愿意尝试;”请尝试之”是请求尝试并实践孟子的建议。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注释: “曰”表示接下来是对某事物的说明;”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是指有稳定财产而又有坚定意志的人;”惟士为能”是说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若民”指的是普通民众没有稳定的财产;”因无恒心”是因为缺乏稳定财产而导致的没有坚定的意志。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注释: “苟无恒心”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意志;”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指他无所顾忌地做出各种坏事;”及陷于罪”是指最终触犯了法律;”从而刑之”是依法惩处他;”罔民”是不关心人民的疾苦;”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表示一个仁慈的君主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制民之产”是指制定合理的人民财产分配政策;”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是指有足够的财产来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是指在丰收时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在灾荒时能够避免饿死;”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是说通过合理的制度引导人们走向善良,这样人民就会更愿意遵循。
-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注释: “今之制民之产”是指现行的政策导致人民没有足够的财产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是指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没有保障;”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是指在丰收年也能忍受贫困,但在灾害年仍可能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注释: “此”指代前面提到的现状;”救死而恐不赡”是指只求存活,却担心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奚暇治礼义哉”是说哪有时间去追求礼节和仁义呢?
-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注释: “王欲行之”是说梁惠王希望实行孟子的建议;”盍反其本矣”是一种反问,意为是否应该回到根本上来;”五亩之宅”是指每人拥有五亩土地用于耕种的住宅;”树之以桑”是种植桑树作为经济作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指年纪五十岁的人可以通过种桑养蚕来换取衣服和布匹;”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是指家禽家畜要按时饲养;”七八十者可以食肉矣”是指年纪较大的人可以通过饲养牲畜获取肉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是指不要剥夺农民耕种田地的权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指在家庭中八个人能够吃饱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指教育民众遵守礼法、推广孝道和悌道,让老年人能够安心地行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指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老年人衣食无忧,百姓也不会挨饿受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味着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统一六国的霸业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