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8]。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问道:“人们都说我要毁掉明堂,要毁掉吗?已经毁坏了吗?”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王者的殿堂。大王想要实施王政,就不要毁了它。”
齐王说:“王政能听一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时,农民的收入只有十分之一,做官的人享受世袭的俸禄,关卡市场不征税,湖泊没有限制,犯罪者不牵连家人。老人没有妻子就称鳏夫,老人没有丈夫就称为寡妇,老年人没有儿子就称为独身,小孩子没有父亲就称为孤儿。这四种人是世上穷苦无依之人。周文王施仁政时,必定首先照顾这四种人。诗中说‘富人快乐,可怜那孤立的穷人’。”
齐王说:“说得好啊!”
孟子说:“如果大王认为好,为什么要不施行呢?”
齐王说道:“我有毛病,我喜好财货。”
孟子说:“从前公刘喜欢财货,《诗经》上说:‘于是积聚粮食,于是装满干粮,于皮囊中装载干粮,想用它们来发光。弓弦拉紧,弓箭张开,刀枪矛戟挥舞扬威,于是开始出发。’所以居住在那里的有积存的粮仓,在外旅行的有装好的行囊,然后才可以出发。大王如果喜欢财货,与百姓一样喜好财货,对您又有什么妨碍呢?”
赏析:
本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思想。孟子在这里阐述了“王政”的理念,即君王应该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特别是对于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在文中,孟子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引述,强调了文王时期的政策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批评了齐宣王的个人偏好——好货色(财富),暗示了齐宣王可能忽视民众的实际需求。孟子的回答巧妙地引导齐宣王反思自己的统治方式,并鼓励他采纳仁政,关心百姓的生活。
孟子的语言风格直白而深刻,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来说明道理,同时也能够抓住听众的心理,引导他们思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使得整个对话既生动又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