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诗句: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二节
译文:
孟子问:“请问老师您不动心,与告子不动摇的心,可以告诉我吗?”
“告子说:‘不能在言语中得到的,就不要在心中追求;不能在心中得到的,就不要在气质中寻找。’不能在心中得到的,就不要在气质中寻找,可以;不能在言语中得到的,就不要在心中追求,不可以。意志是气质的统帅,气质是身体的充实。当意志到达的时候,气质就会随之而来。所以说:‘保持自己的志向,不要放纵自己的气质。’”
问:“既然说‘保持自己的志向,不要放纵自己的气质’,又说:‘保持自己的志向,不要放纵自己的气质’,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意志专一了就激发起气息,气息专一时又激发起意志。现在那些被跌倒的人和被踩踏的人,他们的行动就是气息,而这种气息又反作用到他们的心灵。”
“请问先生您如何修养身心?”
答:“我懂得言辞,善于修养我那浩然正气。”
“敢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答:“这是难以言说的。它的气,最为宏大刚毅,以正直的方式去培养,不会对人造成伤害,那么它就充满天地之间。它的气,配合着正义与道义;如果没有这样的气,那么它就会虚弱无力。这种气是积累义之所成,不是义所突然夺取而来的。如果行事有所欠缺,心中就会有不满,这样就会失去那种气。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一定有事情去做而不端正,心中不要忘记,不要助长,不要像宋国那个农夫那样:宋国有个农夫担心他田里的禾苗长不高,于是就把苗拔高了一些。他回来告诉那个农夫说:‘今天病了,我的苗儿长高多了。’他的儿子跑过去去看,发现他的苗已经枯死了。世界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了。认为无益而放弃的人就是不耕耘的农民;帮助它生长的人就是揠苗助长的人。不仅无益,而且还有损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