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诗句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二节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
孟子问什么是真正的言语理解。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揭示了它的缺陷,淫荡的言辞揭示了它的陷落,邪恶的言辞揭示了它的背离,逃避的言辞揭示了它的终结。这些言论如果生根于内心,就会对国家政治造成危害;如果在国家政治中出现,就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即使圣人再世,也必须遵循我的观点。”

注释:

  • 诐辞:偏颇的言辞
  • 淫辞:淫荡的、过度放纵的言辞
  • 邪辞:邪恶的言辞
  • 遁辞:逃避的言辞
  • 生于其心:指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 害于其政:对国家的治理造成危害
  • 发于其政:在国家政策中体现
  • 害于其事:影响事务的进行
  • 圣人复起:即使圣人重生也

赏析

孟子通过对话形式阐述了他对言语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言辞本身,而在于言辞背后的意图与行为。他区分了不同的言辞类型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强调即使是圣人也需要学习和实践。这种观点鼓励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言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