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二节

“伯夷、伊尹和孔子相比,谁更优秀呢?”
曰:“不,自有生民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优秀的了。”
曰:“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曰:“有。他们都能够获得百里之地,君临天下;都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到天下,但都不去做。这就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曰:“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曰:“宰我、子贡和有若的智慧都足够理解圣人。他们不会曲意迎合,阿谀奉承。宰我说:‘以我的观察,孔子的贤能远超过尧和舜。’子贡说:‘通过他的礼仪可以知道他的政治,通过他的音乐可以知道他的道德。从百世之后到百世之王,没有人能违背这个规律。从生民以来,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优秀了。’有若说:‘岂止是百姓?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都是同类的事物。圣人之于百姓,也是同类的事物。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从生民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优秀的人了。’”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伯夷、伊尹与孔子之间的比较和评价问题。首先,诗人询问三人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然后逐一列举出他们的共同行为——获得百里土地并统治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之。接着,诗人指出,尽管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他们在对待百姓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孔子更注重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而不是单纯的利益追求。最后,诗人总结说,孔子是最卓越的人物,因为他超越了其他所有圣人,并且他的智慧、德行和仁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诗体现了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推崇。他认为孔子不仅具有超越其他圣人的智慧和德行,而且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百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即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个人的权势地位,而在于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