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诗句: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二节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译文:
景先生答道:“不是这个意思。礼仪上说:‘父亲召唤没有答应,国君命令召唤不急于赶车。’本来要去朝廷拜见君主,却听到大王的命令就中止了,应该和这个礼仪相似吧。”
注释:
- 景先生:即公孙丑(Gongsun Gou),孟子的学生,这里引用的是他对孔子的评论。
- “否,非此之谓也”:表示否认这种观点,认为并非如此简单。
-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这是儒家礼仪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父亲召唤时不应立即答应,而在君王命令召唤时也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前往。
-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表明尽管原本计划去朝见,但因听到君王的命令后未能实现,这与礼仪的要求似乎并不相符。
赏析:
这段对话主要涉及个人对礼仪的看法及其在实际行动中的应用。景先生通过引用“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强调即使出于礼节也应有选择地遵从,而非无条件服从。此外,他还提到汤王和管仲的例子,说明即使是贤明的领导,也有权选择是否听从其命令,这体现了个人尊严与领导权威之间的平衡。最后,他批评那些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遵从命令的行为。整体而言,这段对话反映了儒家关于礼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遵循社会规范时应有的独立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