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孟子(战国)
滕文公上 滕文公的第三节
“设置学校以教育之。庠,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
孟子(战国)
滕文公上 滕文公的第三节
“设立学校以进行教化。庠,是养育的意思;校,是指教导;序,指的是射礼。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学习则是三代共同遵循的,都是用来明确人伦的。人伦在君主之上,老百姓在下面。如果有圣明的君王兴起,必定会来效仿我们的制度。这是成为圣明君王的老师。
《诗经》说:‘周虽是旧的国家,它的命令却是新的。’说的就是文王。你努力实行吧,也可以使你的国家焕然一新!”
使毕战询问井田制。
孟子说:“您君王将要实行仁政,选拔我担任您的臣子,您一定要鼓励我啊!仁政必须从整治土地界限开始。如果土地界限不整,田地的计量就不均匀,粮食和俸禄的分配就不平衡。因此残暴的君主污吏必定怠慢他们的土地界限。土地界限整顿之后,就可以平均分配田地和俸禄了。
“滕国的土地面积狭小,将由君子和平民共同治理,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平民;没有平民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请允许每户交纳十分之一的税,国家中的百姓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收入。卿以上的官吏都有一定数量的公田,每户五亩;其他平民有二十五亩。死后迁移的人不得离开乡里,乡里的田地归同一井,出入互相帮助,相互守望相助,生病时互为扶持,这样就能使百姓亲近和睦。方圆十里的地方划一个井田,每个井田有九百亩土地,其中作为公田的就有八百亩。八家合为一井,共同经营公田,公田上的事务办完后,才能去从事私事,这就是用来区别君子和平民的。这只是大致的安排。至于如何使土地得到滋润,那就要看君王和您自己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