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为国之道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滕文公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回答:“百姓的事情是不能拖延的。正如《诗经》所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赶紧建房屋,春天开始种谷子。’治理百姓的方法,有固定的资产的人才会有恒心,没有固定资产的人则没有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会放纵邪僻、奢侈淫逸,什么事都会去做。等到陷入罪责,才加以惩罚。这是欺骗百姓的做法。哪有仁人在位却欺骗百姓可以办到的?所以贤良的君王必须谦恭节俭,对百姓有所约束。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孟子继续说:“你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择并任用你,你一定努力啊!仁政,一定要从整顿田界开始。田界的整顿不公正,井田制度不公平,谷物和俸禄分配不合理。因此,暴虐的君主和污浊的官吏必定会怠慢他们的田界。田界一旦整顿好,分配田地和俸禄就可以轻易确定下来。滕国的疆土狭小,将来要成为君子之地,也要成为野人之地。没有君子的地方就无法治理野人,没有野人的地方就没有君子。请允许野人实行九一税制,而国家的中地由自己分配收入。卿以下的官员必须拥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亡或迁徙不离开乡里,乡里的田地同井田一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互扶持,百姓就亲睦了。方圆百里设一个井田,井田中有五万四千亩,中间是国君的公田。”

滕文公还是个世子时,将要前往楚国,经过宋国拜会孟子。孟子讲述人性本善,每每提到尧舜。世子从楚返国,再次拜会孟子。孟子说:“世子怀疑我的言词了吗?道理是一样的。成覸对齐景公说:‘那个男子汉般的人,我也像个男子汉;我有什么可怕呢?’颜渊说:‘舜是谁啊?我自己是谁啊?有所作为的人也是如此吧。’公明仪说:‘文王是我师,周公难道骗我吗?’现在滕国,虽然土地只有五十里,但还可以成为一个好国。书上说:‘如果药不瞑眩,病就不容易痊愈。’”

滕定公去世后,世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与我谈论于宋国,在我心中始终不忘。如今不幸发生了大故,我想派你去向孟子请教,然后再行事。然友去邹地向孟子请教。孟子说:“不也很好吗!亲属去世后,应当尽自己的职责。曾子说:‘活着,要以礼侍奉他;死了,要以礼埋葬他,祭祀他。’这就是孝道。诸侯的礼节,我没有研究过;虽然如此,我曾经听说过。三年的丧礼,在齐国是穿细疏的衣服,喝稀粥的食物,从天子到庶人,三代共之。

最后孟子总结道:“墨者夷之因此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希望接见他,但现在我尚且生病,等病愈了我再去见他。夷子不来。过了一些日子,他又来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就可以见你了。如果不直率说话,那么道理就不能显现;我要直率地说出来。我听说夷子是个墨家学者,墨家的治丧方法,认为薄葬是他的主张;夷子想以此改变天下,难道认为这不好而不重视吗?但是夷子为他的父母厚葬,这是拿所轻视的事来侍奉父母。徐子把这事告诉了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古代的人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赤贫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恩惠是从父母开始的。”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认为父母的亲人把他的儿子看作如对待他的邻居中的赤贫者吗?那是不对的。赤贫的孩子匍匐着进入井口去打水,这不是赤贫孩子的错误。而且上天创造万物的时候,让它有一种本性,而夷子有双重本性的缘故。大概是前世有人不埋葬自己的父母,他父母死后,就把他们的尸体抛弃到山沟里去。有一天路过那里,看到狐狸吃掉了尸体,苍蝇蚊子都去叮咬尸体。尸体上有皱纹,瞪眼望着却不去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