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诗句及译文: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 注释: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此处指代神农的教导。
- 译文:有个人(许行)来自楚国来到滕国,站在门口告诉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闻您施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块土地做为百姓。”
- 文公与之处。
- 注释:文公即滕文公,此处指的是孟子对滕文公的称呼。
- 译文:滕文公接受了他,并给了他一块地。
-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注释:衣褐是一种简陋的衣物,捆屦和织席则是他们生活的方式。
- 译文:他的弟子几十人,都穿着粗布衣服,用捆绑的鞋子和编织的席子来作为食物。
-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 注释:陈良是陈相兄弟的家名,他们从宋国来到了滕国。
- 译文:陈良的学生们陈相及其弟弟陈辛,带着农具扛着犁去滕国,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策,您也是一位圣人,我们愿意成为您的臣民。”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 注释:陈相听了许行的话后非常高兴,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学问,开始学习许行的理论。
- 译文:陈相听了许行的话后感到非常开心,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问,开始学习许行的理论。
-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注释:陈相向孟子转述了许行的言论,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译文:陈相向孟子转述了许行的说法,他说:“滕君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据我所知道不多,贤能的人应当同老百姓一起耕种粮食来维持生计,共同享受饮食的欢乐。如今滕国拥有粮仓和国库,这实际上是在压迫民众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怎么能算是贤能的君主呢?”
赏析:
此诗反映了孟子对于社会公平与政治理念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农民与统治者关系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孟子强调了领导者应当关心民生,实行仁政,并且与民同甘共苦。此外,孟子在此诗中还批评了滕文公的“仓廪府库”政策,认为这样的政策是对民众的压迫,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