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四节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
孟子问许行说:“为什么你不做衣服呢?”
许行回答说:“那会妨碍我耕种。”
孟子又问:“你用什么工具来耕地呢?”
许行回答说:“用锅和甑做饭,然后用铁来耕地。”
孟子说:“自己制作还是用粮食换取工具和器械呢?”
许行回答说:“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取农具的人,不是在剥削陶匠和冶金工人;陶匠和冶金工人也不是用农具换取粮食的人,难道是在剥削农夫吗?而且您为什么不自己做陶匠、冶金工人的工作,而是都从自己的家里取出这些工具来使用呢?您为什么要跟各种工匠进行交易呢?为什么您不怕麻烦?”
许行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本来就不是可以自己耕种并且制造出来就可以完成的。”
“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只有自己亲自耕种和制造就可以了吗?还有大人的事情和小人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身上,需要各种工匠制造的各种工具,如果一定等到自己制造了工具才去使用,这就会率领天下人都去追求个人利益。所以说,有的人努力工作,有的人不努力工作;努力工作的人治理别人,不努力工作的人被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被别人养活的人养活别人,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没有太平,洪水横流,泛滥到天下各处,草木茂盛,禽兽繁殖,五谷歉收,野兽逼近人居住的地方,野兽践踏的痕迹和鸟飞过的轨迹遍布全国。尧独自忧虑这件事,于是举荐舜来治理天下。舜派益掌管火,益焚烧山林湖泊中的草木,野兽便逃跑藏匿了。大禹疏通九条河流,使水流入黄河、淮河和长江,然后中原地区才有办法种植粮食。当时,大禹在外治水的八年时间里,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即使他想耕种,可能实现得到丰收吗?”
赏析:
本段讲述了许行对于自己制作工具和生产粮食的观点以及孟子对于这种观点的反驳。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交换而不是自己制造来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这样才能避免过度劳累和剥削他人。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即人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不需要过多的交易。这一讨论体现了早期儒家关于分工合作和互利互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