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诗句与译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注释:

  • 墨者: 墨子的信徒。
  • 夷之: 墨家学派中的一位成员。
  • 徐辟: 孟子的学生之一,后成为儒家学者。
  • 徐子: 徐辟的儿子。
  • 孟子: 孔子的孙子,儒家的重要人物。
  • 儒者: 指孔子及其弟子们创立的儒家学派。
  • 若保赤子: 《论语》中孔子的话,意指像爱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地爱护他人(比喻对待百姓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般)。
  • 掩之诚是: 意思是掩埋亲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 怃然为间: 表示有些茫然不解的样子。
  • 命之矣: 意味着接受了孟子的观点。

赏析:
本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孟子和夷之之间的思想交锋。在对话中,孟子用“若保赤子”的故事来说明儒家的爱民理念,而夷之说出了自己对于“厚葬”的看法,认为这不符合墨家的原则。孟子则从墨家的薄葬观念出发,阐述了孝子仁人应当如何处理对亲人的尊重问题。最后,徐子将孟子的话转述给了夷之,使得夷之有所领悟,接受了孟子的观点。整首诗歌体现了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阐述,同时也展示了儒家与墨家之间关于道德观念的不同见解。通过这样的对话方式,孟子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给读者,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