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第五节 翻译和解释
诗句: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4,睨而不视。”
译文:墨子的墨家学者夷之,因为徐辟请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但现在我生病了,病愈了我打算去见他,但夷子却未来。”之后又请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去见他了。如果不正直,那么道就会显现不出来;我会正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听说夷子是个墨家的人,他治理丧事的方法很节俭。夷子想用这种办法来改变整个天下,难道他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并且因此而受到尊重吗?但是夷子在埋葬自己的亲人时却非常奢侈,这是用他所轻视的事物来侍奉他的亲人。”徐子将此事告诉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古代的人就像护着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护持着赤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认为爱护没有差别,施予要从亲开始。”徐子又将此事告诉孟子。孟子说:“夷子确实相信人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兄长的侄子,这是不是过于重视了呢?那个侄子犯了错,不是他的错。而且上天制造万物,都是一个本源,而夷子却是有两个源头。在古代,也有不埋葬亲人的人。他们去世后,就把尸体抛到野外,后来被狐狸吃了,苍蝇蚊子都来叮咬。那些骨头上有皱纹,斜眼看着却不去看。”
注释:
- 孟子(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 滕文公:春秋时期的滕国国君,名文公。
- 墨者:指墨家学派的人,墨子是其创始人。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 夷之:墨子的弟子之一,因徐辟而寻求见孟子。
- 徐辟:墨子的学生,因徐辟而向孟子请教。
- “吾固愿见”:孟子表示愿意接见徐辟。
- “吾尚病”:孟子因病不能前往见面。
- “不直,则道不见”:如果孟子不正直,那么道理就不能显现出来。
- “儒者之道”:指的是儒家的学说或教义。
- “古之人”:古代的人们。
- “保赤子”:护持刚出生的婴儿,比喻爱护无差别。
- “彼有取尔”:夷子认为有人对孟子有所误解。
- “匍匐将入井”:指侄子犯了错,不是他的错。
- “委之于壑”:抛尸荒野,无人理会。
- “姑嘬之”:苍蝇蚊子都来叮咬。
- “徐子以告夷子”:徐子将这件事告诉了夷子。
- “儒者之道”:指的是儒家的学说或教义。
- “天之生物也”:上天创造万物是一个本源。
- “二本”:有两个源头。
本节通过孟子与夷之的对话,探讨了儒家与墨家的学术观点及理念的差异。从孟子的角度出发,他主张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话展现了他对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坚持。同时,这一节也反映了孟子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深刻见解,以及他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