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诗句

1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 翻译:有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像有若这样的人才很像圣人,想要用他的方式来侍奉孔子,这违背了曾子的本意。
  • 注释:他日:某个时候。
    子夏:孔子的弟子卜商。
    子张:孔子的弟子颛孙师。
    子游:孔子的弟子言偃。
    有若:孔门弟子高行子。
    “似圣人”:像圣人一样。
    “欲”:想要。
    “以所事孔子事之”:使用他们侍奉孔子的方法来侍奉孔子。
    “强曾子”:强迫曾子遵从。
  1. “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 翻译:我听说在山谷深处迁移到高大树木上的人,没有听说过从高大树木下来却进入山谷中的。《诗经·周颂》中说:‘抵御和惩罚外族侵略者。’周公现在正这样做,你这样去学习也是不好的改变。
  • 注释:不可:不可以。
    江汉:江河湖泊。
    皜皜:形容光亮的样子。
    “今也”:现在的。
    “南蛮鴂舌之人”:南方偏远地区的方言。
    “非先王之道”:不符合先王治国的原则。
    “子倍子之师”:背叛自己的老师。
    “亦异于曾子矣”:与曾子的做法不同。
    “吾闻”:据说。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者:指那些从荒野迁往大树上的人。
    “未尝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没有见过从大树下来却进入山谷的情况。
    《鲁颂》:《诗经》中的一篇,歌颂鲁国的英雄。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抵御外敌入侵,惩罚周边的少数民族。
    “周公方且膺之”:周公现在正做这件事。
    “子是之学”:你这样做就是错误的。
    “亦是不善变矣”:这是不好的改变。

译文

有一天,子夏、子张、子游以为有若像圣人一样,想要用他们侍奉孔子的方式侍奉孔子,这违背了曾子的本意。曾子说:“不可以!用江河湖泊的水来洗刷它,用秋天的阳光来暴晒它,明亮得不能超过它自身。”现在有人像南方边远地区的人说的那样,讲不出道理,你背离了自己的老师却去学习它,也与你曾经的做法有所不同。我听说那些从深山中迁徙到高大树木上的人,没有听说过从高大树木下来却进入山谷中的。诗经里说‘抵御和惩罚外族侵略者’,周公现在正这样做,你这样去学习也是不好的改变。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对事物发展的一种看法,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不能违背规律。同时指出,如果违背了这些基本的道理和方法,那么其结果往往是不良的。通过对比有若和曾子的不同做法,强调了遵循正确道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批评了盲目追求新事物或方法,而不顾其是否符合道德规律的做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