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公都子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回答:“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孟子首先以“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开篇,指出世间的混乱与治理是常态。接着他讲述了尧时期水患严重,民众流离失所,甚至蛇龙作祟的情景,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通过疏浚河道、放水入海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使得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这一部分展示了孟子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能力。

孟子并未因此而自满或炫耀其智谋。相反,他在最后指出:“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意味着在解决了洪水问题后,人们才得以在安全的土地上生活,这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此节通过对尧舜时代及禹治水的叙述,不仅展现了孟子的历史知识,还体现了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他不仅能够应对外部挑战,更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如大禹治水那样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问题,恢复社会稳定。

赏析:本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通过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强调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努力对人民安定生活的影响。此外,他的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他作为圣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