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诗句:
1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 解释: 在世道衰败之时,邪恶的理论和行为有所兴起,甚至出现了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不仁行为。
- 孔子惧,作春秋。
- 解释: 孔子感到忧虑,因此创作了《春秋》这部书。
-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解释: 因此孔子说:“理解我的,大概只有《春秋》吧;责备我的,大概也只有《春秋》吧。”
-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解释: 由于圣明的君王不再出现,诸侯们放纵恣肆,一些学者横加议论,杨朱和墨翟的言论充斥了天下。
-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解释: 当时天下的言论,要么归于杨朱,要么归于墨翟。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 解释: 杨朱主张为我,是没有君主的思想;墨家主张兼爱,是没有父亲的教育思想。
-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解释: 没有父母的教育思想,就是像禽兽一般的存在。
-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解释: 这是公明仪的话:“厨房里有鲜美的食物,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匹,老百姓却面带饥饿之色,荒地上还有饿死人的景象,这完全是驱使着野兽去猎取人。”
-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 解释: 杨雄和墨翟的思想不断传播,而孔子的教义被忽视,这是邪说误导人民,堵塞了仁义之道。
-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
- 解释: 如果仁义之道消失,就会驱使野兽来吃人,最终人吃人的情况会发生。因此我对此感到担忧。
-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 解释: 为了保护古代圣贤的教导,反对杨朱和墨翟的思想,排斥荒诞无理的言论,阻止邪说的产生,不让它们产生于人心,危害事业,危害政治。如果圣人再次出现,他们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解释: 从前,大禹治理洪水使天下恢复安宁;周公征服夷狄,驱逐猛兽,让百姓安居乐业;孔子编写《春秋》,让那些叛逆的人恐惧。诗经上写道:“戎狄是受攻击的对象,荆楚舒国受到惩罚,没有人敢于接受。没有父亲也没有国君的思想,这就是周公所面对的。”我想纠正人们的内心,消除邪说的不良影响,抵制错误的行为习惯,驳斥荒谬的言论,继承三圣的教诲。这并不是我喜欢争辩,而是迫于形势需要。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讨论了儒家思想与杨、墨学派的辩论及其影响,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道德沦丧的担忧。文章通过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和事迹来强调维护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通过对杨、墨学派观点的批评,展示了作者对正统思想的坚守和对混乱思想的反感。语言简练而有力,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正义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