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卷七·离娄上·第二节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1. 天之方蹶:天正在崩塌,象征国家的危机。
  2. 泄泄:形容事情纷乱复杂,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 无然泄泄:没有人能像这样杂乱无章地处理事务。
  4. 事君无义:侍奉君主时没有遵循道义。
  5. 进退无礼:在进和退的时候都没有遵守礼节。
  6. 言则非先王之道:说的话不符合先王(古代圣贤)的教诲。
  7. 犹沓沓:形容事物连绵不断的样子。
  8.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这是说,对于君主的责备是表示尊敬,指出君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是表示恭敬。
  9. 吾君不能谓之贼:我的君主不能称为暴虐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孟子对君王行为的批判,他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他通过比喻来表达这种观点,将君王比作“天之方蹶”,即国家的危机时刻,此时君王应该谨慎行事,而不是继续胡作非为。同时,他还批评了那些在君王面前说话毫无根据的人,认为他们只是“犹沓沓”地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孟子认为对于那些在君主面前直言不讳的人,可以称之为“恭”,因为他们是在提醒君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对于那些在言论中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人,可以称之为“敬”,因为他们是在保护君主的利益。然而,他也强调即使是这样,他的君主也不能被视为“贼”,即暴虐之人,因为他的君主仍然有其优点和成就。这首诗反映了孟子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儒家思想的精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