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诗句: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文:
万章问道:“舜到田野里去了,他对着苍天哭泣,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是因为他有怨恨和怀念。”
万章说:“要是父母爱护他,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忘记呢?要是父母不喜欢他,即使劳累也不会抱怨。那么舜难道是怨恨的吗?”
孟子回答:“长息曾经问过公明高:‘舜到田地里去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在苍天之下哭号,对于父母来说,我也不知道。’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以一个孝顺的儿子的心来想,如果那样做就会这样漠然置之,我尽心尽力地种田耕作,尽我应尽的义务而已了。如果父母不爱我,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上天让舜拥有九个儿子两个女儿,各种官员和牛羊仓库都准备好了,让他在田间耕作。天下的士人很多都投奔他,皇帝打算带领天下人迁往他那里。因为对父母不孝而不顺从,就像无家可归一样。天下的士人都喜欢他、喜欢美貌、喜欢财富、喜欢尊贵地位,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人们喜欢美貌、喜好美色,甚至娶了天子的两个女儿为妃子,这些也都不能解除他的忧愁;人们想要富有、高贵,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无法解除内心的忧愁。只有顺从父母的心意,才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是仰慕父母;懂得什么是美色后,就会羡慕年轻的美女;有了家庭之后,就会羡慕妻子;做了官,就会羡慕君主;得不到国君的信任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最大的孝心是一辈子都仰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在仰慕父母的人,我见到的是大舜。”
注释与赏析:
- 万章问:“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 这句话反映了舜的行为引起了万章的疑惑和不解。孟子解释了舜的哭泣是出于对父母的思念和哀痛。
- 孟子通过“怨慕”一词,强调了舜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这种情感所引发的强烈反应。
- 万章问:“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 这句话表明万章试图通过舜的父母的态度来解释舜的行为,即父母爱他时他会快乐,不喜欢他时他会勤劳但不抱怨。
- 孟子指出,尽管舜可能因父母的态度而有所反应,但他的主要情绪还是源于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和哀伤。
-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
- 这段话描述了公明高对舜的理解。公明高认为舜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似冷漠和无情,但实际上是基于一种深沉的爱。他对舜的描述展示了舜如何为了不违背父母的心意而努力工作,即便这意味着他在其他事情上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或牺牲。
- 孟子进一步阐释了舜的这种态度背后的原因:他认为舜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知道父母的心意是最重要的。当舜知道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时,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
- 这段话也表达了孟子对于孝顺的看法: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描述,孟子传达了他对孝道的理解和推崇。
赏析:
此段对话展示了孟子关于孝道的深刻见解。孟子通过解释舜的行为来阐述孝道的重要性。他首先指出,舜之所以哭泣,不是因为他的哀伤或愤怒,而是因为他深爱着父母并且对他们充满了期待。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对父母深深的敬重和期待。
孟子解释了孝道的复杂性。他指出,尽管舜的父母对他的行为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舜还是选择了顺从父母的心意。这体现了孝道不仅仅是顺从父母的意愿,更是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期待。
孟子通过对公明高的描绘来强调孝道的价值。公明高虽然表面上显得冷漠和无情,但实际上他的行为都是为了不违背父母的心愿。这种对孝道的诠释不仅体现了对父母深深的爱意,也展现了对孝道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