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注释:咸丘蒙提问关于“盛德之士”的问题,认为如果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不能成为君主或父亲。舜以君主的身份接见尧时,尧则率领诸侯朝拜他,而瞽瞍也朝见他。舜见到瞽瞍时,神态显得紧张。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注释:孔子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种情形可能会导致天下的动荡不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注释:孟子反驳说这不是君子的言论,而是齐国东部的乡野之人所说的。尧年老时,舜代行其职。尧在位二十八年之后去世,当时百姓如同失去父母一般哀悼,三年内停止了一切音乐和庆典活动。孔子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君王。”既然舜已经是皇帝了,他又带领天下的诸侯为他哀悼三年,这相当于有两个帝王。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注释:咸丘蒙质疑舜对尧并非臣民,并询问如何解释这个观点。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注释:孔子解释道,这首诗并不是指舜对尧不是臣子,而是说舜因为忙于处理国家大事而忽略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因此孔子认为诗中的“莫非王事”指的是舜忙于处理国事而没有时间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至于《诗经》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的诗句,则是说整个周朝的百姓都幸存下来,没有一个人遭受到战乱的灾难。所以孔子强调,真正的孝子最大的表现就是尊敬和孝顺父母,而尊敬和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天下的资源来供养父母。而舜作为天子的父亲,他的尊贵已经达到顶点了,但用天下的资源来供养父母则是最高的孝道。最后孔子引《尚书》中的“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表明即使父亲不能像儿子那样直接地侍奉自己,但通过恭敬的态度也能表达出孝顺的情感。
【赏析】
本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孟子首先回应咸丘蒙对于“盛德之士”的理解,指出这并不是君子之言,而是一些乡下人的误解。接着孟子阐述了尧年老时舜代行其职的情况,以及孔子对于“天子”与“父母”关系的看法。最后孟子解释了“莫非王事”和“孝子”的关系,以及《诗经》和《尚书》中对于“父不得而子”、“以天下养”等儒家理念的阐释和阐述。整体上,本诗展示了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