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翻译
万章问:“尧把天下传给了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万章又问:“那么舜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呢?”孟子答道:“天给了他。”
“天给他的,是不是谆谆告诫地告诉他?”万章答:“不是。天不说话,只是通过行动和事情来教导他而已。”
“通过行动和事情来教导他是怎样的呢?”孟子说:“天子能推荐人给天,但不能让天赐给他天下;诸侯能推荐人给天子,但不能让天子赐给他诸侯之位;大夫能推荐人给诸侯,但不能让诸侯赐给他大夫之位。以前尧推荐舜给天,天接受了他,然后把它展示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只是通过行动和事情来教导他而已。”
万章又问:“请问,推荐给天而天接受,展示给百姓而被百姓接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这就是天上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务,事务得以治理,百姓生活安宁,这也是百姓接受了他。上天与人间互相给予,故曰: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舜辅佐尧共二十八年,这是人力所不及的,是天的力量。尧去世后,三年的丧期结束,舜离开尧的儿子隐居在南河以南。天下诸侯来朝见、拜谒的,不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是到舜那里;诉讼的人,不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是到舜那里;歌唱的人,也不再歌唱尧的儿子,而是歌唱舜。所以说这是天命的作用。”
然后舜回到中原,登上天子之位。但当他住进尧的宫室时,还是靠近尧的儿子,这是篡夺王位的行为,并非天赐。太誓上说过:‘上天观察自己的民,上天倾听自己的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万章(名):孟子的学生之一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给了舜,这是真的吗?”
孟子回答:“不对,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
万章继续询问:“那么舜拥有天下是靠什么获得的?”
孟子答道:“是上天赋予他。”
万章疑惑地问:“上天是通过什么方式教给他的?”
孟子解释说:“天子能推荐人给天,但不能让天赐给他天下;诸侯能推荐人给天子,但不能让天子赐给他诸侯之位;大夫能推荐人给诸侯,但不能让诸侯赐给他大夫之位。以前尧推荐舜给天,天接受了他,然后把它展示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只是通过行动和事情来教导他而已。”
万章再问:“请问,推荐给天而天接受,展示给百姓而被百姓接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回答:“让他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这就是天上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务,事务得以治理,百姓生活安宁,这也是百姓接受了他。上天与人间互相给予,故曰: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舜辅佐尧共二十八年,这是人力所不及的,是天的力量。尧去世后,三年的丧期结束,舜离开尧的儿子隐居在南河以南。天下诸侯来朝见、拜谒的,不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是到舜那里;诉讼的人,不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是到舜那里;歌唱的人,也不再歌唱尧的儿子,而是歌唱舜。”
“然后舜回到中原,登上天子之位。但当他住进尧的宫室时,还是靠近尧的儿子,这是篡夺王位的行为,并非天赐。太誓上说过:‘上天观察自己的民,上天倾听自己的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对天命与人事的深刻理解。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天命与人为努力的关系。尽管尧舜时代被视为理想的政治典范,但在孟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并顺应天命,而不是试图超越或改变它。此外,故事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忠诚和德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