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四节

“那么,孔子的为官,不是事奉道义吗?”

“是的。”

“事奉道义为什么还会有所比较呢?”

“孔子先整顿祭器,不拿四方之食来供奉祭祀。这样,他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

“为什么呢?”

“这样做是为了显示他的诚意和决心。”

“诚意和决心足以胜任工作,但却没有胜任,然后才离去,所以不曾有长时间地任职三年而滞留的情况。孔子有的是可以见行可仕,有的是可以际可仕,还有的是公养之仕。对于季桓子来说,他是可以见行可仕;对卫灵公来说,他是可以际可仕;对卫孝公来说,他是公养之仕。”

注释:

  • “谓”:动词,说。
  • “曰”:古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 “则”:表示肯定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 “非事道与?”:不是从事于道义事业吗?
  • “何猎较也?”:为什么要比较呢?
  • “孔子先簿正祭器”:孔子首先整顿祭器。
  • “不在四方之食供簿正”:不用四方送来的食物来供奉祭器。
  • “奚不去也?”:为什么不去呢?
  • “为之兆也”:这是为了表明他的诚意和决心。
  • “兆足以行矣”:表示他的诚意和决心已足够让他胜任工作了。
  • “而不行”:但没有胜任。
  • “而后去”:然后才离去。
  • “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所以没有长时间地任职三年而滞留的情况。
  • “有见行可之仕”:有的是可以见到并认为合适的职位。
  • “有际可之仕”:有的是可以通过某种关系或条件而获得的职位。
  • “有公养之仕”:有的则是靠公家供养的职位。
    赏析:
    本段主要讨论了孔子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为官之道。孔子通过整顿祭器,展示了他的诚意和决心,即使没有胜任也不会离开,而是继续努力。同时,他也有可以见行可仕、可以际可仕和公养之仕等不同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其适用的方式。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义和道德修养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