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诗句释义
-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 万章问为什么士人不去依附诸侯。
- 孟子回答:如果诸侯失去国家,才去依附他们,这是合于礼的;但如果士人在没有诸侯的国家中依附,就不符合礼。
-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 万章问国君给粟米是否应该接受?
- 孟子回答:应该接受。
-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 万章问为何要接受国君的赠与?
- 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君王对于百姓有恩惠。
-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 万章问:如果君王赐予但不亲自交付,这是为什么?
- 孟子回答:这是出于敬畏之心。
-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 万章问:为什么有人因不能接受无故赐予的财物而感到不安?
- 孟子回答:因为那些抱关击柝的人都有固定的职位来领取俸禄。如果有人无故被赐予财物,会被视为对君主不恭敬。
-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 万章问:国君经常赠送食物给某人,这是否算作真正的养呢?
- 孟子回答:如果国君经常赠送,那么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尊重和珍视这个人。但如果国君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而随意给予,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算是真正地养人了。
-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食,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 孟子进一步解释:如果国君只是随意赏赐,那么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地养人。相反,如果国君能够根据臣子的才能和需求来给予合适的礼物,那么这种做法才是真正地尊重和珍视臣子的表现。
赏析
孟子通过这个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尊敬和珍视应该是基于对对方的了解和认可,而不是仅仅出于表面的礼仪和形式。同时,他也强调了君主在对待臣子时需要有公正和公平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私心而随意给予赏赐。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