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献公使子鲜为复,辞。敬姒强命之。对曰:「君无信,臣惧不免。」敬姒曰:「虽然,以吾故也。」许诺。初,献公使与宁喜言,宁喜曰:「必子鲜在,不然必败。」故公使子鲜。子鲜不获命于敬姒,以公命与宁喜言,曰:「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宁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闻君之出,敢闻其入?」遂行,从近关出。告右宰谷,右宰谷曰:「不可。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悼子曰:「吾受命于先人,不可以贰。」谷曰:「我请使焉而观之。」遂见公于夷仪。反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无忧色,亦无宽言,犹夫人也。若不已,死无日矣。」悼子曰:「子鲜在。」右宰谷曰:「子鲜在,何益?多而能亡,于我何为?」悼子曰:「虽然,不可以已。」孙文子在戚,孙嘉聘于齐,孙襄居守。
”` 诗句
卫献公使子鲜为复,辞。敬姒强命之。对曰:「君无信,臣惧不免。」敬姒曰:「虽然,以吾故也。」许诺。
译文
卫国的献公派子鲜担任复职,但他拒绝了。敬姒强迫他接受了任命。子鲜回答说:“君主没有信用,我担心自己不能幸免。”敬姒说:“即使这样,也是因为我的缘故。”于是子鲜答应了。
注释
-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和事件。
- 襄公二十六年是春秋时期,卫国发生了一起政变的事件。
- “复”指的是恢复官职,这里指子鲜被要求恢复职位。
- “辞”表示拒绝,子鲜没有接受任命。
- “敬姒”是卫国的公主,她强迫子鲜接受任命。
- “强命之”意为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命令。
- “对曰”指的是子鲜回答敬姒的话。
- “君无信,臣惧不免”意味着如果君主没有信用,臣子就担心自己无法幸免。
- “虽然,以吾故也”表示虽然有危险,但因为与敬姒有关,所以接受了任命。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卫献公派遣子鲜担任复职的情况,以及子鲜因敬姒的逼迫而接受了任命。诗中通过对话展现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权力斗争,以及个人在政治局势中的无奈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