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献于秦。郑人取货于印氏以请之,子大叔为令正,以为请。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拜君之勤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从,遂行。秦人不予。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

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赵武不书,尊公也。向戌不书,后也。郑先宋,不失所也。于是卫侯会之。晋人执宁喜、北宫遗,使女齐以先归。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

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展相郑伯,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国子赋《辔之柔矣》,子展赋《将仲子兮》,晋侯乃许归卫侯。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

下面是对《左传》中《襄公二十六年》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诗句原文
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献于秦。    

译文
印堇父与皇颉驻守在城麇,楚国人将他们囚禁起来,并将他们献给了秦国。

  1. 诗句原文
郑人取货于印氏以请之,子大叔为令正,以为请。    

译文
郑国人到印氏那里取了财物并请求帮助,子太叔担任命令长官,为他请求。

  1. 诗句原文
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拜君之勤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从,遂行。    

译文
子产说:「不能接受。接受了楚国的功劳却向郑国索取财物,不能说是国家的行为。如果这样说:『拜谢国君对郑国的辛勤努力,如果没有您的恩惠,楚军还可能在我们国家的城外。』那样才是可以的。」但子产没有听从,就出发了。

  1. 诗句原文
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    

译文
齐桓公和郑庄公为了救援卫成公,来到晋国,晋文公同时招待他们。

  1. 诗句原文
晋侯赋《嘉乐》。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展相郑伯,赋《缁衣》。    

译文
晋文公演奏《嘉乐》。国景子陪同齐桓公演奏《蓼萧》。子展陪同郑庄公演奏《缁衣》。

  1. 诗句原文
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    

译文
叔向命令晋文公拜会两位君主,说:「寡君恭敬地拜会齐君,是为了安定我们先君的宗庙,恭敬地拜会郑君,是因为郑国始终忠诚。” 国子派晏平仲私下告诉叔向,说:“晋君宣扬他的美德给诸侯,体恤他们的困难并弥补他们的空缺,纠正他们的过失并治理他们的烦乱,因此他作为盟主。现在做臣子的拘捕君主,应该怎么办呢?”叔向把这话告诉了赵文子,赵文子转告了晋文公道。晋文公指责卫侯的罪过,让叔向告知两位君主。

  1. 诗句原文
子展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子展赋《缁衣》。叔向命晋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叔向告赵文子,赵文子以告晋侯。晋文公指责卫侯的罪行,让叔向告知两位君主。子展赋《缁衣》。    

译文
子展赋了《缁衣》。叔向命令晋文公拜会这两位君主,说:「寡君恭敬地拜会齐君是为了安定我们先君的宗庙,恭敬地拜会郑君是因为郑国始终忠诚。」国子派晏平仲私下告诉叔向,说:“晋君宣扬他的美德给诸侯,体恤他们的困难并弥补他们的空缺,纠正他们的过失并治理他们的烦乱,因此他作为盟主。现在做臣子的拘捕君主,应该怎么办呢?”叔向把这话告诉了赵文子,赵文子转告了晋文公道。晋文公指责卫侯的罪行,让叔向告知两位君主。子展赋《缁衣》。叔向命令晋文公拜会两位君主,说:「寡君恭敬地拜会齐君是为了安定我们先君的宗庙,恭敬地拜会郑君是因为郑国始终忠诚。」国子派晏平仲私下告诉叔向,说:“晋君宣扬他的美德给诸侯,体恤他们的困难并弥补他们的空缺,纠正他们的过失并治理他们的烦乱,因此他作为盟主。现在做臣子的拘捕君主,应该怎么办呢?”叔向把这话告诉了赵文子,赵文子转告了晋文公道。晋文公指责卫侯的罪行,让叔向告知两位君主。子展赋《缁衣》。叔向命令晋侯拜谢两位君主。

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对《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详细解析,还涉及了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背景知识。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