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灵公如楚,请伐郑,曰:「师不兴,孤不归矣!」八月,卒于楚。楚子曰:「不伐郑,何以求诸侯?」冬十月,楚子伐郑。郑人将御之,子产曰:「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子展说,不御寇。十二月乙酉,入南里,堕其城。涉于乐氏,门于师之梁。县门发,获九人焉。涉入汜而归,而后葬许灵公。

卫人归卫姬于晋,乃释卫侯。君子是以知平公之失政也。

晋韩宣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无他事矣。」王闻之曰:「韩氏其昌阜于晋乎!辞不失旧。」

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其窦入,介于其库,以登其城,克而取之。又取邑于宋。于是范宣子卒,诸侯弗能治也,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文子言于晋侯曰:「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今乌余之邑,皆讨类也,而贪之,是无以为盟主也。请归之!」公曰:「诺。孰可使也?」对曰:「胥梁带能无用师。」晋侯使往。

许灵公如楚国请求讨伐郑国,说:“如果不出兵,我将无法回国。”八月,在楚去世。楚王问:“不讨伐郑国,如何能求得诸侯的援助?”冬季十月份,楚王攻打郑国。郑国人准备应战,子产说:“晋国、楚国即将和好,诸侯将要和睦,楚王因此对前来的一来感到困惑。不如让他回去,这样更容易成功。小人的性格被勇气所激发,因祸患而节约,用来满足其本性并追求名声的人,并不是国家的利处。怎么办?”子展同意他的话,没有迎战敌人。十二月二十三日,进入南里,毁坏了城池。涉水到乐氏,在师之梁门打开,抓获九人。涉行到汜水返回,然后安葬许灵公。

卫人在晋归还了卫国的姬妾,就释放了卫侯。君子因此而知道平公失去了政治上的稳定。

晋韩宣子出使周朝,王派使者邀请他有事商议。韩宣子回答说:“晋国士起将把时事交由宰官处理,没有其他事情了。”王听说后说:“韩氏将在晋国昌盛繁荣,辞令不失旧日啊。”

齐人在郏城修筑城墙时,那年的夏天,齐乌余带着仓库逃到晋国,袭击卫国的羊角邑,夺取;接着又袭击我的高鱼邑。当时下起了大雨,从他的墙洞中流进来,侵入仓库,登上城墙,攻破并夺取。又占领宋国的邑地。于是范宣子去世,诸侯不能治理,到了赵文子执政时,才最终得到治理。文子对晋侯说:“晋国是盟主。诸侯如果相互侵犯,那么就讨伐并让他们归还侵占的土地。现在乌余的领地,都是互相侵犯的,如果贪占这些土地,就没有资格作为盟主。请归还给他!”晋侯说:“好吧。谁能够担任这个任务呢?”回答说:“胥梁带可以无需出动兵力。”晋侯派人前去。

【解析】
这段文本主要叙述了春秋时期各国间的外交事件和政治动态,其中涉及的主要国家有卫、晋、鲁、陈等国,事件包括政变、战争、和平谈判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赏析:

  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文中描述了几个国家的政治斗争,如许灵公的死亡、卫宁喜的弑君行为、晋韩宣子的聘约以及郑国的军事行动。这些事件显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混乱和权力争夺的激烈。
  2. 外交策略与决策:在面对外来威胁或冲突时,不同国家的领导人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例如,晋韩宣子虽然接到召见,但对晋国内部的事务表现出关注,这可能意味着他需要在维护国内稳定与应对外部威胁之间权衡。
  3. 文化背景与历史影响:文中提到的“无为”理念(如“无以为盟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和文化传统,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保持和谐而非过度干预。
  4. 人物性格与决策动机:通过对话和行动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决策背后的动因,例如子产和子展的对话揭示了他们对待危机的不同态度和方法。
  5. 军事战略与技术应用:文中还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技术细节,如攻城略地的策略和方法,这些对于研究古代战争和战术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