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对曰:「君夫人氏也。」左师曰:「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圉人归,以告夫人。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弃使某献。」左师改命曰:「君夫人。」而后再拜稽首受之。

郑伯归自晋,使子西如晋聘,辞曰:「寡君来烦执事,惧不免于戾,使夏谢不敏。」君子曰:「善事大国。」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归生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幸,宁失不经。』惧失善也。《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绕角之役,晋将遁矣,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雍子之父兄谮雍子,君与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晋。晋人与之鄐,以为谋主。彭城之役,晋、楚遇于靡角之谷。晋将遁矣。雍子发命于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搜乘,秣马蓐食,师陈焚次,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楚师宵溃。晋绛彭城而归诸宋,以鱼石归。楚失东夷,子辛死之,则雍子之为也。子反与子灵争夏姬,而雍害其事,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以为谋主。扞御北狄,通吴于晋,教吴判楚,教之乘车、射御、驱侵,使其子孤庸为吴行人焉。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楚罢于奔命,至今为患,则子灵之为也。若敖之乱,伯贲之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以为谋主。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军而陈,晋将遁矣。苗贲皇曰:『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陈以当之,栾、范易行以诱之,中行、二郤必克二穆。吾乃四萃于其王族,必大败之。』晋人从之,楚师大败,王夷师熠,子反死之。郑叛吴兴,楚失诸侯,则苗贲皇之为也。」子木曰:「是皆然矣。」声子曰:「今又有甚于此。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得戾而亡,君大夫谓椒举:『女实遣之!』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亦弗图也。今在晋矣。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声子使椒鸣逆之。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

  1. 原文
    左传 · 襄公 · 襄公二十六年
    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对曰:「君夫人氏也。」左师曰:「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圉人归,以告夫人。

  2. 译文
    在一次会见中,左师看到了一位夫人驾驭马匹,询问她的来历。夫人回答说:“我的主人是国君的妻子。”左师表示惊讶,问道:“谁是我的主人?”于是,圉人将情况报告给了夫人。

  3. 注释

  • 左师: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丞相。
  • 夫人:指某位国君的妻子。
  • :缰绳,用来控制马匹的工具。
  • 圉人:古代负责饲养和管理牲畜的官员。
  • :告知、报告。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左师对夫人驾驭马匹的好奇和询问。诗中的“余胡弗知”表达了左师的惊讶和困惑,同时也揭示了他对这种不寻常行为的兴趣。最后,圉人的回答揭示了夫人的真实身份,即国君的妻子,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场景的正式和庄重氛围。

  2. 赏析

  • 原文:卫宁喜弑其君剽。
  • 译文:卫国的宁喜杀死了他自己的君主。
  • 注释:这里的“剽”指的是国君的名字。宁喜是一位贵族成员,他的行为导致了国君的死亡。
  1. 赏析
  • 原文: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
  • 译文:卫国的孙林父进入了戚邑并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 注释:戚邑是卫国的一个城市,孙林父的行动表明他支持宁喜,背叛了国家。
  • 译文:卫侯衎复归于卫。
  • 注释:这里的“衎”指的是卫国的国君卫定公。他在政变后被复位,恢复了王位。
  • 译文:夏,晋侯使荀吴来聘。
  • 注释:荀吴是晋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郑国进行聘问。
  • 译文: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
  • 注释:这里提到了四位诸侯国的代表——晋国、郑国、宋国和曹国,他们在澶渊这个地方会面。
  • 译文:秋,宋公弑其世子痤。
  • 注释:宋国的公子名痤,他的死亡是因为被他的父亲宋景公所杀。
  • 译文:晋人执卫宁喜。
  • 注释:晋国抓住了宁喜,这是对他背叛行为的惩罚。
  • 译文:八月壬午,许男宁卒于楚。
  • 注释:许男宁在楚国去世。
  • 译文: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
  • 注释:这里涉及到了楚国的三位诸侯——楚灵王、蔡灵侯和陈灵公,他们一起攻击郑国。
  • 译文:葬许灵公。
  • 注释:根据历史记载,许灵公在被楚国杀害后不久就进行了安葬。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系列事件,展示了郑国与晋国的政治关系以及诸侯国之间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每个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势和权力结构。例如,卫宁喜的政变、孙林父的叛乱以及晋、郑之间的外交活动都是当时政治动荡的一部分。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还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政治变迁的深刻洞察。同时,诗中的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能够清晰地传达出事件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