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庚寅,宁喜、右宰谷伐孙氏,不克。伯国伤。宁子出舍于郊。伯国死,孙氏夜哭。国人召宁子,宁子复攻孙氏,克之。辛卯,杀子叔及大子角。书曰:「宁喜弑其君剽。」言罪之在宁氏也。孙林父以戚如晋。书曰:「入于戚以叛。」罪孙氏也。臣之禄,君实有之。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专禄以周旋,戮也。

甲午,卫侯入。书曰:「复归。」国纳之也。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公至,使让大叔文子曰:「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对曰:「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负羁泄,以从手干牧圉,臣之罪一也。有出者,有居者。臣不能贰,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从近关出。公使止之。

诗句:

甲午,卫侯入。书曰:「复归。」国纳之也。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公至,使让大叔文子曰:「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对曰:「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负羁泄,以从手干牧圉,臣之罪一也。有出者,有居者。臣不能贰,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从近关出。公使止之。    

译文:
二月庚寅日,宁喜和右宰谷进攻孙氏,但没有成功。伯国的伤势很严重。宁喜离开住所到郊外。伯国去世后,孙氏的人夜晚大哭。国人召唤宁喜回来, 宁喜再次进攻孙氏, 最终战胜了孙氏。辛卯日,杀死了子叔以及太子角。史书上记载:“宁喜弑了国君剽。”说的是罪过在于宁喜一族。孙林父带着财物逃往晋国。书上说:“进入戚地就背叛了国家。”这是说孙氏的罪行。臣子的俸禄是君主所拥有的,应该根据道义行事,如果道义允许就前进,如果不可以就全身而退,专门享受自己的俸禄来回旋舞,这是死罪。甲午日,卫灵公回国。书上记载:“回国复归。”这是说国家接纳了他。在国境边上迎接他的大夫,握着他的手和他交谈。在路上迎接他的,自己用车子作揖。在城门迎接他的,只是点头致意而已。卫灵公到达以后,派人斥责大叔文子说:“我在外流亡,你们都让我早晚听到卫国的情况,唯独您没有来告诉我。古人说过:‘不应该抱怨的不去抱怨。’我现在感到十分的怨恨。”大叔文子回答说:“我知道了自己的过错。我不聪明,不能用言辞来安慰自己, 也不能随从别人的意见来侍奉君王, 这是我的第一条错误。有的人外出有人留守,我不能同时做到, 只能通晓内外的言论来侍奉君王, 这是我的第二条错误。有了这两条罪状,怎么敢不准备死呢?”于是出发了,从小路接近关口出了国境。卫灵公派人阻止他。
注释:

  • 二月庚寅日:指发生事件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十六日。
  • 宁喜和右宰谷进攻孙氏:宁喜是卫国的大臣,右宰谷是辅佐大臣的家臣。他们共同攻击孙氏。
  • 伯国的伤势严重:伯国可能是孙文公的儿子,受伤严重。
  • 宁喜离开住所到郊外:可能因为受到责备或惩罚而离开了原本的生活和位置。
  • 伯国去世后,孙氏的人夜晚大哭:表达了对伯国的哀悼之情。
  • 国人召唤宁喜回来:指国内的人请求宁喜回归卫国统治。
  • 从近关出:指从靠近边境的地方出来。
  • 公使止之:卫灵公派遣使者阻止他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个人的道德选择、忠诚与背叛、政治策略和道德判断。诗中展现了宁喜和右宰谷的行为和后果,以及孙林父的逃亡和最终的命运。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强调了忠诚与背叛的区别,以及对君主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整首诗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复杂性和道德判断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