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堇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宴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
《左传 · 昭公 · 昭公三年》:春秋乱世之忧
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王室衰微,民不聊生。昭公三年(公元前541年)的《左传》中,叔向和晏子就当时的国政、内政以及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他们的对话,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也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叔向提到:“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这句话揭示了晋国虽然曾经强盛,但现在已经步入了衰败的时代。他的担忧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政治已经失去了先前的清明与活力,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和社会动荡。
晏子则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谈到:“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堇相望,而女富溢尤。”这句话指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平民百姓疲于奔命,而贵族们则奢侈无度。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奢华,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堕落。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叔向和晏子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意思是说,普通百姓听到朝廷的命令,就像是逃避了一场灾难。这不仅说明了政府失去民心,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和正义感的缺失。
景公的举措,如改变晏子宅地的选择,更是加剧了这种混乱。晏子以退为进,婉拒了景公的提议,表达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悲观。
景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晏子的言论和景公的行为都体现了《左传》中对于历史变革和人性弱点的关注。通过这些对话和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弊端,以及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深切忧虑。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哲学书,它通过对历史的记载和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社会的许多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