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季武子卒。晋侯谓伯瑕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对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其异终也如是。」公曰:「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公曰:「多语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故以配日。」
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锄之曾孙圉相元。」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絷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三。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三之《比三。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弗从何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民人,鬼神,从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灵公。十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诗句:十一月,季武子卒。晋侯谓伯瑕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
译文:十一月,季武子去世。晋文公对伯瑕说:“我所询问的日食,可以遵循吗?这可以永远这样吗?”
关键词解释:
- 季武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是晋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 晋侯: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国君,他的智慧和远见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 日食:古代天文学上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太阳被月球遮挡而无法看见。
- 从矣:意为“听从了”,表明晋文公接受了伯瑕的建议。
- 可常:意味着是否可以长期这样做或持续下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天象变化的关注和思考。
- 六物:在《左传·昭公七年》中,指的是岁、时、日、月、星、辰,这些都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的工具。
- 孔朝:即孔成子,是晋文公的谋士之一,他的言论和行动对晋国的政策有着重大影响。
- 梦协:意为梦境中的和谐,孔成子通过梦境与康叔(周朝先祖)的交流,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对天命的理解。
- 元:即孟絷,卫襄公的儿子,后来成为卫国的领导人。
- 立元:意为确立元作为卫国的领导者,暗示了孔成子对政治秩序的维护和指导。
- 屯三:在易经中,屯卦是第三卦,代表开始、新的阶段或者挑战。
赏析:
《左传·昭公七年》是一篇关于政治、天文和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通过对季武子去世和晋文公与伯瑕的对话,展现了晋国的政治动态和文化背景。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周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其中的卦象和爻辞对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