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经】
17年春,小邾子来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出现日食现象。
秋,郯子来朝。
八月,晋荀吴率军灭陆浑之戎。
冬,有星孛于大辰。
楚国人与吴国在长岸交战。
【传】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我(鲁国)国君与他一起饮酒作乐。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说:“没有国家的支持,怎么能长久呢?”
夏六月甲戌朔,出现日食现象。太祝请求用什么礼物祭祀。昭子说:“日食发生,天子不举行祭祀活动,只在社坛击鼓;诸侯用礼品祭祀在社坛,在朝廷击鼓。这是礼仪。”平子驾车时说:“停下吧。只有在正月初一日,邪恶没有发生,出现日食现象,于是才有在社坛击鼓和用礼品祭祀的活动。其余时候就不需要了。”大史说:“这个月也会出现日食现象。日食发生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后,三颗星出现灾害。这时百官降物、君上不举行祭祀活动、避开时间、奏乐、打鼓、献神、献祭品,这就是所说的“此月朔”。当在农历四月,这叫做‘孟夏’。”平子不同意。昭子退下后说:“你先生将有其他打算,这不是君临天下的表现啊。”
【译文】
17年春季,小邾子前来朝见。夏季,六月初一,发生了日食现象。秋季,郯子前来朝见。八月,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消灭了路国的戎族。冬季,有彗星在天顶出现。楚国人与吴国人在长岸交战。
【赏析】
本篇是《左传》中记录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军事事件的一篇文献。文中详细记载了小邾子来朝、楚人及吴人在长岸交战的事件以及日食现象。通过这些事件反映出当时鲁国和楚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鲁国对内忧外患的无奈应对。同时,文章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现象的重视及其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如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应对。此外,文中提到的各种仪式和礼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从诗学角度来看,本篇文字优美,用词考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昭子的言辞、季平子的应对、大史的解释等都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得整篇文章生动而有趣。此外,文章中提到的各种礼制和仪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礼俗的重要依据,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