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诗句:
- 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
在十二月的一个早晨,齐侯到郊外去打猎并在那里射箭,他向一位虞人举起弓箭示意,但虞人并未靠近。齐侯让人抓住了他。虞人在解释自己为何不敢靠近时说道:“从前我们的先君打猎的时候,用旃旗招呼大夫们前来观看,用弓箭招呼士人前来观看,用皮帽招呼虞人前来观看。但我没有看见皮帽,所以不敢前进。”齐侯便放走了他。孔子评论说:“保持自己的本分要比追求官职更重要。君子认为这是对的。”
齐侯回到齐国国都,晏子在遄台等待他,齐侯骑马快速地跑过来,晏子迎接他。齐侯说:“只有依靠我(指晏婴)和我(指齐侯)才是真正的和睦!”晏子回答说:“您也是依靠我呀!哪能说是真正和睦呢?”齐侯说:“和睦与一致有什么区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区别。和睦像调和的肉汤,用水、火、醋、酱、盐、梅等配料烹调鱼肉做成美味的食物来招待宾客,用柴火慢慢煮熟食物。厨师将配料调和在一起,再根据菜肴的性质加以调味,弥补不足之处,排除过于浓重的味道。君子吃了这样的美食之后可以平静心情。同样的道理,君主和臣子之间也是这样。君主如果认为正确而存在某些缺点,臣子则应该指出这些缺点以便君主改正;君主如果认为错误而存在某些优点,臣子则应该提出去除这些优点以免君主走向极端。正因为这样,政治才能达到平和而不偏激,百姓不会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也有和谐的羹汤,已经戒备并且平和。’先王通过调和各种味道,使得各种味道协调起来,从而达到心境和谐。就像音乐一样,声音也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从一气开始,然后发展为二体,再到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无论是清浊、大小、长短、快慢还是哀乐、刚柔、快慢、高低、出入等等,都能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君子听了这些音乐,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平和。心态平和了就能拥有美好的德行。所以说《诗经》上说:‘良好的品德是无可挑剔的。’现在像晏婴这样的人却不是这样。君主认为是正确的,晏婴也认为是正确的;君主认为是错误的,晏婴也同样认为是错误的。就像用水去浇灌另一种水一样,谁还会去吃它呢?比如弹奏琴瑟却只注重一个调子而忽略其他的音调,谁会去欣赏它呢?这就是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