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译文:

饮酒乐。鲁昭公问:“古代没有死亡,那乐趣又当如何?”晏子回答:“如果古代没有死亡,那么古人的欢乐,您又如何能获得?从前爽鸠氏开始在此地居住,季萴依之而生,逢伯陵继之,蒲姑氏也居于此地。后来大公也来此。”古时无死,爽鸠氏之乐,并非君主所愿。

郑子产患疾,对子大叔说:“我若去世,你必定执政。只有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者。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者。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子大叔执政,不忍猛而宽。郑国盗贼横行,取人于萑苻之泽。子大叔后悔,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于是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注释:

  • 翻译: 鲁昭公询问古代没有死亡时的乐趣;古代没有死亡是指古代没有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古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和享受他们的文化成就。
  • 晏子的回应: 晏子认为古代无死意味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更简单、自然,而非通过战争和死亡来获取快乐。他认为古代的乐舞和仪式可能与这些生活方式有关。
  • 爽鸠氏的故事: 爽鸠氏是第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家族,其后的季萴、逢伯陵、蒲姑氏都相继在此地建立家族。
  • 郑子产的经历: 郑子产患病期间,他担心自己去世后子大叔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告诫子大叔要重视宽政,但也指出了宽政的局限。
  • 晏子的建议: 晏子主张应适时使用武力,即“纠之以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他也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即“平之以和”。
  • 《诗》中的教诲: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治国理念的思考,强调了温和与刚毅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赏析: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这一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政治对话,涉及到了政治哲学、道德伦理以及治国策略。文章通过历史人物的叙述和对话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治国理念的理解。晏子的观点强调了宽政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同时也提出了对政治治理中平衡武力与宽政的思考。通过这一对话,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