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昭公三十二年
1. 诗句翻译
- 原文: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 译文:冬天的十一月,晋国的魏舒和韩国的信不信到达京师,会合了诸侯国中的大夫在狄泉举行结盟仪式,并命令修建洛阳城的城墙。魏舒面朝南方。卫国的彪徯说:“魏舒一定有大祸临头。”因为凌驾职位而发号施令处理重大事务,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诗经》里说:“尊敬上天愤怒的样子,不敢随意玩耍;尊敬上天变换的样子,不敢肆意奔驰。更何况胆敢越级处理大事呢?”
2. 注释与赏析
- 关键词:晋国、魏国、韩国、诸侯国、狄泉
- 背景:此诗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场重要外交活动和政治风波。晋国魏舒与韩国不信会合诸侯大夫共同商议修建洛阳城,然而卫彪徯担忧此举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诗经》引用:此处《诗经》引用了《诗·小雅·正月》中的内容来表达对魏舒行为的质疑,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警告。
3. 相关典故
- 晋国与魏国:晋国和魏国在当时是两个强大的诸侯国,经常有政治上的较量和合作。此次会议可能是为了解决两国之间或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问题。
- 狄泉结盟:狄泉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可能是一个战略要地,因此在这里举行联盟和结盟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 整体评价
- 这首诗通过描述外交活动中的政治争议,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道德考量。诗中的言辞虽然带有批评和警告之意,但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国家大事和道德责任的重视。
-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还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