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及坏隤,公子宋先入,从公者皆自坏隤反。
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荣驾鹅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乃止。季孙问于荣驾鹅曰:「吾欲为君谥,使子孙知之。」对曰:「生弗能事,死又恶之,以自信也。将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
昭公出,故季平子祷于炀公。九月,立炀宫。
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标题:春秋初年鲁国政治动荡:定公元年的历史回顾
《左传·定公·定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经】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九月,大雩。立炀宫。冬十月,陨霜杀菽。
【传】元年春, 王正月辛巳,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 魏子莅政。 卫彪傒曰:“将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义也。 大事奸义,必有大咎。 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及原寿过,而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 范献子去其柏椁,以其未覆命而田也。 孟懿子会城成周,庚寅,栽。 宋仲几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薛宰曰:“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 晋文公为践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复旧职。 ’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 仲几曰:“践土固然。”
译文与注释
在《左传·定公·定公元年》中,记录了发生在鲁国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变化。其中,晋国的魏舒召集诸侯共同修筑成周城墙,但魏子的行为被卫国的名臣彪傒指出为不合于道义。彪傒警告说,此举若违背道义,则将会带来严重的灾难。此外,昭公被安葬之后,鲁国又发生了一起火灾事件,导致庄稼受损。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鲁国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揭示了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动态。
诗句与译文
“丧及坏隤,公子宋先入” - 此句出自《左传》,描述宋国公子宋率先进入首都的情景。这里的“丧”指的是国君去世,“坏隤”意味着混乱或衰败,而“公子宋”则是宋国的一名贵族子弟。此句反映了当时的动荡局势和公子宋的积极参与。
“生不能事,死又何求?” - 这句出自《左传·定公·定公元年》,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死后追求的淡薄态度。它反映了古人在面对生死时的态度和心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生不能事,死又何求?” - 如前一句,此句同样出自《左传·定公·定公元年》。它再次强调了生死观念的转变和对生命的淡然处之。这两句诗都体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死亡态度的哲学思考,展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赏析
政治背景:《左传》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变迁。这一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国逐渐强大,形成了多个强大的诸侯国联盟,其中晋国最为显著。各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和领土不断发生战争和冲突。
人物性格描写:书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他们的智慧、策略和道德抉择,如卫彪傒对魏子行为的警示显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文化思想反映:书中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涉及到礼制、道德观念以及天文、地理、历法等领域。这些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解释。